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资源 >

茶与茶道:无事出来吃茶盏 禅茶一味悟佛境

http://www.newdu.com 2017-12-13 中国孔子网 张继平 参加讨论

    
    图据网络
    小娘子 叶底花 无事出来吃盏茶 
    茶作为礼品同婚嫁发生联系,起源于唐代。文成公主入藏下嫁松赞干布,带去的就是茶叶。宋元时代理学发展后,茶在婚俗中的物质意义逐渐被赋予了道德意义。《七修类稿》中把这个问题说得很详细:“种茶下籽,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原来,道学家们把“从一而终”的道德伦理移植到了茶与婚姻的关系上。
    宋代《梦梁录》就记载了杭城婚嫁中以茶为聘礼的风俗:“丰富之家,以珠翠、首饰、金器、销金裙摺,及缎匹、茶饼,加以双羊牵送。”“吃茶”代指男女订婚求爱,宋元以后渐成风气,这在明清小说中都有反映。明代《醒世恒言》就说过:“从没见过好人家女子吃两家茶。”曹雪芹《红楼梦》里描写王熙凤对林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古时,男女之间订婚基本都已茶为聘礼。订婚的各个阶段也都以茶来命名。如,女方接受男方的聘礼,叫做下茶、定茶或者受茶;婚礼时要举行“三道茶”仪式,同房时叫合茶等。随着茶聘的普及,民间生活中,人们又给茶和爱情赋予了忠贞纯洁的含义。清代郑板桥在一首竹枝词中,就描写了以茶象征纯真爱情的民间习俗:“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一个纯情的少女,大胆邀请心爱的小伙子到她家来吃茶(谈恋爱),既一语双关,活泼可爱,又饱含深情。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曾有人以为,茶道是“舶来品”,其实大谬。茶道,是指品茶过程中精神文化的升华和总结。在这个意义上讲,从长期实践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中国茶道,才是真正体现这种精神文化的外化形式。
    中国茶道,不仅讲究“精茶、好水、妙器”这样的物质条件,而且讲求“茶人、茶艺、茶趣”等属于精神范畴的因素,这正是外国茶道所不及之处。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茶,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一千多年前,这位古人就深知茶的性质、特点和功效,不能不令人钦佩。其中,“致和”说的就是品茶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茶人自身、茶友之间、茶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宋代欧阳修的“泉甘器法天色好,坐中楝择客亦佳”,说的也是品茶时,中国茶道所必备的物质及精神文化的统一。
    宋代词人黄庭坚在《品令》中描述道:“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零。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风松,早减了二分酒病。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词中描述的是一派备茶、品茶情景,品茗逸兴的自得之乐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充满了质朴清逸的诗情画意,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口啜香茗,岂不赛过神仙?难怪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赞说:在黄庭坚的诸多咏茶词中,“《品令》一词最佳,能道人所不能言,尤在结尾三四句”。此言真可谓一语中的。
    禅茶一味悟佛境 
    在中国茶史上,禅宗茶道的形成和充实,可以说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具体体现。僧侣饮茶,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东晋西汉。佛门茶道,盛于中唐时期。唐代诗僧皎然在《饮茶歌》中就有“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之句,第一次使用“茶道”一词,更进一步证明茶道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本土文化。而在东瀛大行其道的茶道,寻根究底说来基本上是源于我国的禅宗茶道。
    禅宗茶道讲求以虔诚对待茶事。唐代赵州从稔禅师,每发言必喊“吃茶去”,一饮茶,便开始悟道,世称其为“赵州禅”,可见饮茶是一种特殊的佛教仪式。这种顺应佛教仪轨的茶道形式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供奉佛祖,二是曼荼罗中的供茶,三是日常生活中饮茶。晚唐时期百丈怀海禅师创立的《百丈清规》里处处弥漫着茶叶的芬芳,在禅寺的重要活动中都要用茶,点茶更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禅宗茶道,讲究周详的安排、固定的程式、严密的礼仪,冲茶、递接、加水、品饮都严格按照佛教礼仪进行。一般是由主持法师亲自调茶,尔后命近侍奉赠众僧品饮,是为“献茶”。僧人接茶,打开碗盖,先闻茶香,再观茶色,然后僧人们可以静静地品尝隽永的茶汤,共悟佛境,以茶为机锋,探究禅意,论说道德修身,使僧人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充实。
    茶为民用 等于米盐
    茶与文人雅士结上缘,有了文人茶道;茶入佛门,有了禅宗茶道;茶融入市井,与平民百姓打成一片,于是便有了中国特色的市井茶道。
    市井饮茶之风,起自于唐宋,一直持续到现今,形成了具有平民化色彩的茶道。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在《议茶法》中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由此可见,早在一千多年前,茶在百姓生活中就已经成了像粮食和盐一样不可须臾离开的必需品。另一位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还把茶列入了老百姓开门必需的“八件事”,他在书中记道:“开门八件事:柴、米、油、盐、酒、酱、醋、茶。”
    到了元代,“八件事”被砍去一“酒”字,变成了“七件事”,茶在百姓生活中的地位依然没有改变。元杂剧《刘行首》第二折中唱道:“叫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后两句话流行至今,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成了老百姓的治家格言。无论宋代的“八件事”,还是后世的“七件事”,茶是不可或缺的,这正是中国茶道赖以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老百姓过日子离不开茶,文人骚客也不能不食人间烟火。明代画家唐伯虎在穷困潦倒时,就尝到了没有茶的日子是多么痛苦。他在《除夕口占》中自嘲道:“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岁暮清淡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大年三十,由于无米无茶,屋子里冷冷清清,这位得意时“点秋香”的唐伯虎只好溜到山后寺庙里去看梅花了。可见茶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