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着悠久的学徒制传统,是学徒制的发源地之一。学徒制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其萌芽是史前农业生产中的父子口传。悠久的学徒制传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能工巧匠,演绎了鲁班的传奇,造就了墨子的神妙极致,形成了中华传统“工匠精神”的精髓。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数十年间,许多技艺精湛的国企师傅师徒相授,培养了一批堪当大任的中青年技术骨干。1950年6月1日,《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颁布,规定对工人进行技术教育,建立学徒制,并签订师徒培训合同;建立激励机制,给师傅一定的奖金报酬,解决了古代学徒制“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尴尬现象。彼时,青年工人都以成为厂内某著名师傅的徒弟而感到荣耀,师徒之间荣辱与共、一起攻坚克难,尊师爱徒的风气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1979年9月,国家下发《关于进一步搞好技工培训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学徒教育为职工的职前培训教育,并对学制、录取、教学与考核(出师)做出明确要求,该通知使我国学徒制教育的规模、水平和管理质量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和提升。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今天,用现代学徒制模式培养具有“匠心精神”的人才,是当代职业教育发出的最强音。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把推行现代学徒制提升为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之一。经过几年的试点探索与实践,我们认识到现代学徒制不是简单的传统学徒制与现代教育之和,而是中国职业教育的一场变革。 我国要推行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是把德国等国家现代学徒制的先进经验与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行业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我国以“立德知礼、敬业精技”为核心的传统学徒制的传承与发展;是促进校企联合、分工合作,共同培养有信仰、讲道德、重技术、敢担当、勇创新的大国工匠和名匠大师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 我国几千年的古代学徒制沉淀了大量的文化精华、积存了大量教育营养,这是我国推进现代学徒制必须要吸收、利用和弘扬的东西。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尊师爱徒的理性追求,能有效规范师徒之间的道德行为,仍应得到现代学徒制教育的尊重。“荣辱与共”是师徒关系中的一种道德激励,这种激励机制能增进师徒间的友谊与合作。“言传身教”是学徒制的基本教学方式,现代学徒制应以此为基础不断演绎现代佳话。“往复辩驳”的教学模式,定能促进现代学徒制“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在现代学徒制以技艺精湛为重点的培养模式中,必须更突出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精英。这样,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工匠精神要有新的内涵:脚踏实地、务实创新的内心气质;专注当下、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拒绝诱惑、坚定信仰的精神品格;超越平庸、止于至善的人生追求。抓住核心内涵,现代学徒制才会与时俱进,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鉴古知今方能传承弘扬。在今天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必须要吸收和传承传统学徒制中的精华,同时大力培育当今社会所需的“工匠精神”。这才能使职业教育寻回昔日的师徒温情,担当起铸就当代工匠、大国工匠的重任。 (作者系广东省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