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杨柳青年画中的春节(资料图) 在诸多的“洋节”里面,元旦应该是最深入人心的一个节日。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新年”。在中国传统里,从汉武帝起,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因此民间就把作为公历新年第一天的1月1日按习惯称为“元旦”。 由于国家的强力推行,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元旦这个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和今天我们的媒体一样,民国的杂志在每年的一月份也会推出新年专刊,回顾过去一年,同时展望未来。有意思的是,民国的杂志在一月专刊上几乎都会写着“新年特大号”的字样,想来是为了言其内容丰富,策划丰满,价格超值。 在诸多的“新年特大号”里面,创刊于1904年,民国寿命最长的一份杂志《东方杂志》在1933年1月1日第30卷第1号上推出的“新年的梦想”特刊最广为人知。 1932年11月1日,《东方杂志》主编胡愈之策划了一次大规模的征求“新年的梦想”活动,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请描写一个轮廓或叙述未来中国的一方面)?”另一个是“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这梦想当然不一定是能实现的)?” 杂志向全国各界人物发出“新年的梦想”征稿函约400份,在函中充满憧憬地说:“但是我们真的没有出路了吗?我们绝不作如此想。固然,我们对现局不愉快,我们却还有将来,我们诅咒今日,我们却还有明日。假如白天的现实生活是紧张而闷气的,在这漫长的冬夜里,我们至少还可以做一二个甜蜜的舒适的梦。梦是我们所有的神圣权利啊!” 这次征稿得到各界名流的积极响应,应征者全部来自各大城市。到截止的12月5日,共收到160多份答案,其中142份答案刊登在杂志上。这142份答案的作者“以中等阶级的自由职业者为最多,约占了全数的百分之九十。自由职业者中间尤以大学教授、编辑员、著作家及新闻记者、教育家为最多……合计占总数百分之七十五”。无论形式、内容、参加的人数和产生的影响,在当时中国均为绝无仅有的。 既然叫“特大号”,就真有大的。1937年1月,被称为“三十年代文坛第一刊”的《文学》第8卷第1号刊出新诗专号,这本特刊厚达300页。这本带有总结性的专号除刊有茅盾《论初期白话诗》、穆木天《郭沫若的诗歌》、石灵《新月诗派》等诗论外,还刊出曲鸿、韩学勤、柳倩合辑的《新诗集编目》,编目共收录诗集400余种,展示了此前新诗创作的成绩,是非常珍贵的史料。 在诸多“新年特大号”里面,电影杂志《电声》最为特别。《电声》累计出版日报600期,周刊296期,月刊5期,总计901期,为民国期间出版期数最多的电影杂志。1937年1月,《电声》出版了新年专刊,在一片“新年特大号”里,这期杂志别出心裁的叫“新年狂大号”。至于为何叫这个名字,在前言“我们的话”里并没有详解,只云“篇幅剧增”且“《电声》的不妥协精神还是依然如旧,它将继续它五年来的态度,为影迷继续服务,不在任何势力下低头。”倒是在“中外影人寄赠本刊之签名照片”里,有1935年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保罗·穆尼、好莱坞20世纪最伟大的电影女明星之一金格尔·罗杰斯等人的签名照片。足见其影响力,当得起“狂大”。 “新年特大号”也是民国杂志做经营的重要把手。1943年10月,笔名苏青,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冯和仪创办了文学杂志《天地》月刊,苏青集社长、主编、发行人为一身,独立编辑《天地》,创刊号竟一炮走红,脱销后立即加印。苏青经营有道,马上实施杂志预订,八折优惠客户。接着12月份她又宣告:“此外本刊还有一个计划,就是下期将出一个新年特大号,除增加篇幅外,更添铜版纸一页,刊登若干为本刊执笔的诸作家照片,想也是读者诸君所乐闻。”一个月后,《天地》新年“特大号”加质不加价,还刊登了包括周作人、张爱玲在内的八位作者的照片,风靡一时。 杂志推出“新年特大号”这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后,此后便逐渐消失在了历史中。 原标题:民国杂志,做什么样的新年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