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资源 >

情怀与哲思的碰撞:一点浩然气 快哉老东坡

http://www.newdu.com 2017-12-13 中纪委网站 newdu 参加讨论

    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文自然与雄放并存,其诗充满着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其词更是在以前的内容形式上开拓出新的天地。
    宋神宗熙宁八年,苏轼任密州知州。有一天,他在郊外出猎,回来之后感受颇多,于是写了一首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历来为人称道,苏轼自己也颇为得意。他还让东州的壮士们扺掌顿足而唱,配合着吹笛击鼓的节奏,场面颇为壮观。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说:“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柳七郎就是柳永,柳永的词在当时风靡一时,较为婉约,而苏轼这一首词洋溢着他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充满了进取的精神、远大的理想、博大的胸襟,富有激情。这种高昂豪放的精神,在当时是少有的,可以说是开创了豪放的风格,因此苏轼说“自成一家”。
    
    资料图 
    苏轼是用写诗的那种胸襟和怀抱来写词的。他将生活中的任何一种情意或胸襟意志写进词中,并透露出一种超然旷达的哲理意境,由此在中国词史上占据了极其特殊的位置。
    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贬居黄州的第三年。一天,苏轼与人一同去沙湖,但是路上下起了雨,他们没有雨具的就显得很狼狈,唯独苏轼不觉,后来天晴了,苏轼有感而发,写了这样一首词: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表面上写的是下雨,实际上是一种人生的哲理。“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透露一种定力和持守,明写遇雨,暗写他面对人生中遭遇的打击与挫折时表现的一种境界。“回首”一句是点睛之笔,道出他从大自然微妙的一瞬获得的顿悟和启示,呈现出一种达观的、超然的、哲理的情思。
    
    资料图 
    元丰六年,张偓佺也谪居黄州。关于张偓佺我们知之甚少,不过苏轼显然挺喜欢张偓佺,也算是志同道合。当时他还曾与张偓佺一起夜游,两人在庭院中散步,看月光皎皎,松柏投影水中,发出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张偓佺在住所旁长江边造了一个亭子,作为陶冶性情的地方。苏轼名之曰“快哉亭”,并写了一首词赠予张偓佺: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这首词有写景,有议论,也有抒情,有一种大气凛然、精微超旷的精神境界,也有一种雄奇奔放、推倒豪杰的气势风格,还寄寓了他对人生的探索。“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只要胸中充满正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之中泰然处之。
    
    资料图 
    这两首充满豪气与达观的词,都是苏轼在贬谪期间所作。苏轼一生,经历多年宦海风波和人生曲折,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但我们也看得到,他并未否定自己的人生,而是保持着一种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旷达的态度。
    顾随先生讲,要使诗歌的生命扩大,有两个途径,一个是人事的扩大,你关心的东西越广,你作品的生命也就越丰富、越深厚。比如说杜甫,他的诗写出了现实生活,饱含对人民疾苦的忧心,被称为“诗史”。另一个是对自然的融入,当你与自然一样广大,作品的生命也就大了。苏轼正是如此。
    苏轼在黄州时,曾几次游览赤壁,并写下了两篇《赤壁赋》,还有这篇被称为“古今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一开篇,就是一幅上下几千年、绵亘数千里的宏大画卷,在构筑了这样一个浩渺的时空框架中,他又由古到今、由大到小、由天地到个人,发出人生短暂、功名虚幻的感叹,最后又把人生挫折的懊丧引向高远之处,将悲慨与超旷结合起来。
    
    资料图 
    苏轼把对自然山水的观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扩大了词的生命,赋予了词昂奋的豪情与超旷的思绪,读来振聋发聩。
    回过头来看以上几首词,在豪气与超旷达观之下,有着一种壮志,一种报国立功的渴望。苏轼从小就有一种忠义精神。这种忠义精神贯穿了苏轼的一生。苏轼从政为官40年,曾经历过三次贬谪,但一直坚持为官以民为本、做人以廉为首、理政以廉为上。他对国家的政治事务,总是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盲从,不徇私,不肯做圆滑之人,始终保持黑白分明、表里如一的精神。他在地方官任上,始终关心民间疾苦,努力兴利除弊,即使是在被贬后,仍然专注于为民办实事:在徐州,他带领官员防洪、筑堤;在杭州,他疏浚西湖,修筑苏堤;在惠州,他引泉入城,供百姓饮用……
    毫无疑问,苏轼是一个富于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具有坚定执着的品格。他既有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一面,又有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一面。读苏轼的词,也总会被他词中那种豪气正气浩然之气所振奋,使人产生更宽阔的胸襟、更坚定的意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