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洪光与他收集的刺绣服装。图片由叶洪光本人提供 20年来花光全部积蓄收集民间绣品 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教授叶洪光最近很忙,心情也大好。他刚获得消息,本月上旬,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刺绣培训班”将在学校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开班。他是研究中心主任,得做好前期准备和接待工作。 他还筹划着,借用培训之外的时间,请传承人给学生们上上课,再向他们打听哪里还有“流落民间”的宝贝,找时间搜罗回来添进他的“非遗”传习馆。 叶洪光爱“绣”如痴:20年来,他走了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翻山越岭寻找民族织锦,将百万家财用来买手绣的旧衣服,办了家“非遗”传习馆,用于展览和教学。因为他花光了家财,自己的名字中又有个光字,他的学生和好友便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光光”教授。 20个暑假都在深山老林里 叶洪光的专业是服装设计。读书时,他有机会和老师出去采风,从此就迷上了这种民间艺术品。1996年,他到纺大当了老师,暑假就一头扎进山区找绣品,起初去得最多的是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云贵川。 “最初就是自己喜欢,希望更多人能够认识这些来自少数民族的瑰宝。”叶洪光说。“苗族在黄帝时期就已存在,在几千年的历史沧桑中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优秀文化。苗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他们却将思想变成刺绣运用在服饰上面,用这种方式进行文化的传承。” 记者看到传习馆里一幅绣片,上面绣着很多类似村落和交通的图案,还有全家人的姓名拼成的九宫格。“以往绣得不错的姑娘,会把自己名字绣进绣品。这幅绣品可能是作者怀念家乡和亲人,寄托的一种愿望。”叶洪光分析。 叶洪光的传习馆里,藏着千余件展品,这些是他全部“身家”。记者看到,有一屋子大大小小手绣的龙袍、太监服、宫女服等,还有一屋子民族刺绣服饰,绣片和被他精心装裱过的绣品。 “刺绣作为一种艺术,是他们文化的传承,也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少数民族艺术,人们能够从中了解到少数民族对待生活和爱的态度,也能够体会到他们对待生命的美好愿景和对生活的耐心。”叶洪光说,他常教导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刺绣,看到更多苗家人的故事,了解他们的历史文化。 叶洪光的研究生魏利粉昨天告诉记者,老师有一辆代步的富康车,学生们戏称这辆车叫“非遗调研车”。每年暑假,老师就开着这辆车出去搜集藏品,不到10年时间,车子已经跑“垮”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