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鱼弟子黄白逐一评论了历史上的著名战例: ·姜太公辅佐文王,归附的诸侯越来越多;武王即位,引军到达孟津,八百个诸侯率军前来助战。可是,武王和姜太公仍认为灭纣的时机不成熟,又率军撤回。后来,纣王杀王子比干及大臣,众叛亲离,于是武王率兵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士兵四万五千人,加上诸侯的兵车四千辆来到商都朝歌的郊外牧野,迎战纣王七十万军队。伐纣前,武王占卜,不吉,及开战时诸侯们害怕,只姜太公主张立即进攻。他带领一百名勇士率先冲入敌营,武王随后掩杀,结果大获全胜,建立周朝。 (姜太公的怀诸侯、赢人心的战略,以及他的抓住时机的能力和果敢的勇气,成为他成功的关键。) ·春秋时,虞、虢为邻国,相互支援,晋献公欲灭之,但苦无良策。大夫荀息出计,献宝玉、良马给虞公,借路去打虢国。虞公果然贪财中计。晋军灭虢后,回道在虞都暂息,骗虞公出去打猎,然后暗中偷袭,灭了虞国。 (这是著名的唇亡齿寒、假道灭虢的故事,此计可施于弱国,不可施于强国。请看下列故事。) ·魏文侯欲借赵国之路去打中山,赵肃侯想拒绝,赵刻劝谏道:'如果魏国打不下中山,魏必疲弱;如果打下了中山,表面上魏国得利,实际上他无法把中山带回,受益的将是我国,所以应当让魏国军队通过。但如果满脸喜色地答应,魏王必然怀疑,会停止行动的。故大王应表现出不大情愿的样子答应。'赵肃侯采纳,果然弱魏而得中山。 (赵肃侯假手于敌,不战而胜,此乃老子说的'用人之力'。) ·晋国欲灭西北方的仇由国,但是那儿山路崎岖,兵马战车无法通行。于是,晋之智伯心生一计,铸造一个巨大的乐钟赠与仇由。仇由高兴,下令拓宽山路,搬运乐钟。待道路宽敞了,智伯率军消灭了仇由。 (此乃口蜜腹剑之计谋也。) ·郑桓公欲袭击郐国,但惧其文武。他列出郐国大臣名单,筑起高坛,将名单埋在坛下,杀鸡宰牛,对天盟誓:若他们反郐,将把郐国的土地全部分给他们,并封官加爵。郐国君王知道后,杀死名单中的全部大臣。结果,郑桓公乘虚而入。 (郑桓公借刀杀人,用心太险恶了!) ·赵简子包围了卫国,城中万箭齐射,他用大盾作掩护,躲在安全地方。晋国士兵不顾进军鼓点,纷纷败退。赵简子叹道:'唉,我国士兵衰微至此!'烛过脱掉盔甲说:'这是主公您的错!怎么能说士兵衰微呢?先王献公并吞十七国,使三十国臣服,靠的是晋国人民;惠公残暴,致使秦军侵入,深入到了距都城17里的地方,也是靠晋国人民守住了;文公城濮之战,五次大败楚军,成为天下霸主,靠的还是晋国人民。如今您做得不好,并不是士兵的过错。'赵简子听罢,马上丢掉大盾,冲到阵前,再次下令击鼓,终获大胜。 (身先士卒,才能百战百胜。赵简子赞扬道:'烛过的一番话胜过千辆兵车呀!') ·郑武公想吞并胡国,于是把女儿嫁给其国王,弄得国王花天酒地,不理朝政。郑大夫关其思建议攻打胡国,郑武公阴沉着脸,问他:'你不知道我是胡君的岳丈吗?'关其思还争辩说:'国之大事不可徇私情!'武公厉声道:'住口!你是想陷我于不仁不义吗?拉出去,斩首!'关其思被杀的消息传到胡国,国王对岳丈更加信赖,放松了边防。后来,郑武公突然率军进攻胡国,轻易地将其划入了郑国的版图。 (政客是不讲仁义道德的,在中国尤为如此。郑武公自己就解释说:嫁女是为了刺探情报,杀关其思是为了迷惑胡君。可怜关其思,莫名其妙地丢了性命。) ·齐鲁对阵,齐将鲍叔牙凭着兵力的优势,擂鼓向鲁军发起大规模的进攻,鲁庄公害怕,想马上擂鼓发起反击,可原为隐士的智囊曹刿阻止道:'且慢,现在还不是时候。'传令偃旗息鼓,严阵以待。齐军的第一次冲锋没有奏效,又发起第二次冲锋,鲁军仍然岿然不动,齐军又退了回去。鲍叔牙心想:鲁军吃了败仗,一定是害怕,不敢迎战。于是,下令发起第三次冲锋。曹刿这时对鲁庄公说:'现在可以反击了!'庄公一声令下,战鼓如雷,鲁军杀向已经疲惫不堪的齐军,大获全胜。 (鲁庄公曾问曹刿为什么要等到敌人第三次鼓声才出击呢?曹刿答:'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晋文公攻'原',与士兵约定十日而返。可是十日到了,原仍没有攻下,晋文公只得下令退兵。这时从城里逃出来的敌兵说:'再过三日,原城的人就会自动投降了。'群臣也劝谏道:'敌人已弹尽粮绝,再坚持几天,如何?'文公说:'我已与士兵约定十天返回,若不撤退,岂不失信于人。为了得到原而失信于人,我不为也!'文公退兵后,原城的人听说他如此守信,纷纷投降;卫国听说文公重信义,也降服了。 (孔子说:文公攻原而得卫,是因为他守信义。盖乎中国守信的人太少了,如尾生之守信,反为后人所耻。) ·城濮之战,晋文公听有人唱歌道'拔草栽秧',感到不祥,犹豫不决。大臣子犯说:'我们怕什么?晋国北边有山,南边有河,即使打败了,也可以自保。'文公听后精神大振,率军打败了楚国。之后,秦晋联军又包围了楚军,联军暗中派人到城墙附近挖了一个洞,内灌牛血,放上盟誓。由于天色已黑,城上的士兵隐约看见后误认为楚军有人通敌,城内谣言不胫而走。楚军纷纷投降。 (兵不厌诈,此为一例。) ·晋军包围了临淄城,在城外烧杀抢掠。齐灵公害怕,想逃走,被太子光拦住。太子说:'您观察敌军,他们的目的只是想骚扰一下,不久就会撤退的,请君王忍耐一下。'齐君仍想走,太子把马的缰绳砍断,使他走不了。果然,很快晋军撤走了。 (孙子兵法中有32种敌情观察法,太子光亦是善于观察的能手。) ·秦晋对阵,秦屡败。一次,秦穆公又率大军分坐数百艘战船,渡过黄河,来报仇雪恨。秦大将孟明视下令烧毁所有的战船,穆公连忙制止道:'烧毁了战船,我们怎么回去呀?'孟明视道:'用兵以士气为先。我军屡次被晋军打败,本来士气不高,现在烧毁战船,就是要告诉三军将士,有来无回,必须振作士气。这在兵法上叫置之死地而后生!'秦兵见战船被焚,果然誓死以战,大克晋军。 (孟明视焚舟破釜,背水一战,为韩信之师。) ·吴楚之战,楚军败北,溃于清发,正四处收集船只欲渡河。吴军欲穷追,夫概制止道:'困兽犹斗,不可追之太急。不如等他们有半数人上船了、其他人也争相逃命时再出击,便可稳操胜券。'如此,果然大败楚军,大将军也被射死。 (孙子兵法说:'围师必阙(留下缺口)',又说:'半渡而击之',此战乃最好的诠释。中国二千多年前的这些军事智慧在城邦列国的古希腊却闻所未闻。) ·燕国联合其他诸国攻打齐国,一下子攻下了七十余城,只剩莒和即墨。即墨守将田单一方面以黄金千镒派使者去燕,约定投降事宜;另一方面他弄来一千头牛,身披红布,牛角上绑上尖刀,牛尾上涂上油脂。然后点火开城,群牛负痛狂奔,五千壮士随后掩杀,收复了国土。 (田单火牛阵复齐,是借动物之力的先例。中国智慧往往在于一个'借'字。) ·田单坚守即墨时,放风出去说:齐国人最怕俘虏后被割鼻子,如果把割了鼻子的俘虏放在队伍前头,齐人会怯战;燕人知道后,果真照办。齐人见敌人如此残酷,死也不投降,拼力守城。田单又放风说:齐国人最怕挖掉祖坟,如果祖坟被挖,齐人会泄气的;燕人果真挖开城外的祖坟,烧骨示众。结果,齐人义愤填膺,同仇敌忾,大败燕军。 (制造谣言,使敌上当,可见奇效!) ·齐景公任命出身低微的司马穰苴为将军,出身名门的庄贾为督军,庄贾傲慢无礼。一次,司马向庄贾交代:'明日正午在此集合!'司马穰苴准备了日晷、漏刻,到正午庄贾未到,黄昏时才姗姗来迟。司马氏大怒,斩庄贾于营门前。全军震骇,莫不听命于司马穰苴。 (司马穰苴杀庄贾,与孙子练兵的故事一样有名。他说明只有号令齐一,军威整肃,才能克敌制胜。) ·越王勾践会稽之败,含垢忍辱。但他卧薪尝胆,重新振作,发奋图强,他抚慰老弱伤残,鼓励生育,发展生产,让年轻人日夜操练武艺。十年后,有人提出复仇,可勾践说还需十年。又过十年,他终于大破吴军,报仇雪恨。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就是中国的忍耐复仇的哲学,用于国尚可,用于家族、个人复仇,则造成中国式的世代怨仇、没完没了的状况。上一代是亲人、兄弟、名人,吵架了,下一代仍记着仇,老死不相往来,甚至怒目而视。当代这种例子很多。) ·晋国先轸联合秦、齐、宋,攻打楚国,他将联军分为上、中、下三军。下军的战马都蒙上虎皮,进攻楚之弱旅右军,结果,右军的战马受惊吓,惊慌逃窜;接着,先轸让上军竖起两面大旗,充当中军,假装败退,又让一些士兵拖着树枝,扬起灰尘,好象是败逃。楚之左军看到晋军逃遁,便拼命来追。先轸指挥中军拦腰杀过去,大败楚军。 (先轸善于狐假虎威,运筹帷幄。) ·楚庄王想攻打陈国,于是派间谍去刺探陈国的国情。间谍回报:'陈国不可攻伐。陈国城高沟深,储备丰富。'楚庄王听后却满意地说:'那么,陈国可以攻伐!陈国有亡国之兆,人小但储备丰富,说明赋敛繁重;国小但城高沟深,说明民力疲惫。'于是楚国起兵,一举攻下了齐国。 (这是从曲中见直,从不利中见利。) ·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交锋,不分胜负。勾践让三百名死囚,袒胸露臂,把明晃晃的大刀架在自己的脖子上,向吴军阵地走去。在仅距对方十米远的地方,囚犯们全部横刀割下了自己的脑袋。吴兵正目瞪口呆,大为惊愕之时,越军冲杀过来,把吴军打得大败。吴王阖闾也受了重伤,在败逃中死去。 (越王以血淋淋的场面出奇制胜,也算是中国人的奇智吧!) ·越国趁吴国大旱之际,发兵攻吴,两军在笠泽(吴凇江)隔江对峙。勾践于主力之外,派出左右两路小部队,在夜间鸣鼓呐喊,进行佯攻;吴王夫差调兵遣将,两路迎战。此时,勾践却率主力于薄弱地带潜行渡江成功,一举击败了吴军。 (分兵用诈,声东击西,大智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