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经校索算──战略环境分析 成大事者必三思而后行,举大兵者当先计而后动。不思而行,将一事无成;不计而战,必取败无疑。《孙子兵法》以其第一篇[计篇]和第十三篇[用间]首尾相应,以道为核心主线,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胜兵先胜为原则,以权谋为经线,以战争的一般进程为纬线编织,提出了经五事、校七计、知己知彼、知天知地、而索其情的战略环境分析模型;以此而制订战略计划,并战略实施蓄形、造势;从而择人而任势、实现不战而胜的全胜的战略目的。 1、经五事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jiao)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经之以五事,经是度量、评审之意。把决定战争性质的五件事,即五大基本要素作为经线、轴心加以考察。道指政治:要求上下意见一致,即人和 ;天为天时;地为地利;四是将领,五为法制。这五事,道为核心可形成孙子的经五事的战略环境分析模型: 五事为决定战争胜负五要素,道为五事之首,是核心问题。为君为将一定要认真研究。孙子所论述的道是属于政治范畴的概念;孙子将道列于五事之首,足见其对政治条件的重视。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国君在这里也可以引申为国家。道是孙子兵法的核心主线,贯穿全文。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商鞅也曾说:兵之胜败,本战于政。政胜其民,下附其上,则兵强矣;民胜其政,下畔其上,则兵弱矣。由此可见,道是国家和民众的共同的政治要求;战,则师出有名;胜,是政治因素在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2、校七计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熟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校之以计。校是比较,计是计算。要从七个方面对已彼双方作好定量比较。这七个方面可分为知彼、知已、知天、知地四部分。把七计与在管理上意义作一比较,具有一定参考价值,请见表1:
在表1的比较中又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天地孰得为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外部环境因素,比较双方得天时占地利情况。另一类是比较各组织内部状况。主孰有道比较双方政治好坏,分析谁得民心、谁受到拥护情况:将熟有能分析双方为将五德(智、信、仁、勇、严)好坏情况;法令熟行比较双方治国治军、法律法纪谁劣;后勤等谁好谁坏;士卒孰练比较部队情况,谁训练 有素,谁训练不好;赏罚孰明比较哪方赏罚分明,哪方好坏不分等。这种外内比较实际上是双方全部军力、战斗力,也就是竞争力的大比较。这是双方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全方位优劣比较,全部实力比较。孙子这种比较法,到目前为止,西方战略管理和竞争战略中尚不多见。 3、索其情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孙子关于决策是在庙算时进行的。庙算的步骤是经五事、校七计、索其情,即经、校、索三步。从经五事到校七计、索其情、最后到庙算决策,可简称之为经校索算模型。 通过经五事、校七计、索其情的战略环境分析,以达到先知;从而制定出胜兵先胜之战略。 [案例](一) 豆腐贩子与阔老板 清朝康熙年间,浙江省兴化县有一个挑着担子,沿街叫卖豆腐的年轻人,他的名字叫:杨舜华。杨舜华经常在兴化城内走动,对兴化城可谓了如指掌。他发现城内有一家杂货店地处闹市,于是,他就在杂货店的附近摆了一个豆腐摊。杨舜华非常勤快,又很节约,生意虽小,每天也能够盈余几百个铜钱。杨舜华把每天挣来的一小笔钱存放在杂货店中,请店主代为保管。 杂货店的老板经营不算,随心所欲;别人进什么货,他也进什么货;一看到什么货好卖,他就不管贵贱,也不管市场需求状况,就一古脑地进一大批,结果,杂货店经常为存货过多而发愁──货存放时间长了,发霉的发霉,变质的变质,连本钱也赚不回来,杂货店的生意越来越小,最后,连杨舜华放在店内的钱也全被使用了。 转眼,十来年过去了,杂货店的生意毫无起色。一天,杂货店的老板非常客气地找到杨舜华,对他说:这些年来,您存放在我店中的钱少说也有千金之数,您虽不开口向我要,我也感到十分惭愧;杂货店的情况您是非常清楚的,要偿还您的钱,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如果您不介意,就把杂货店折价给您,不知您同意与否? 杨舜华碍于情面,也就一口应承下了。 杨舜华与杂货店为临已近十年,对杂货店的连年亏损的原因可以说了如指掌。他接手后,把杂货店中的滞销货全部减价抛售,集中力量做畅销的土杂货生意,由于对地理环境、货源、销货渠道等都非常了解,且精于计算,因此,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 乾隆甲子(公元1744年)年间,南方各省连年灾荒、盗贼如毛,引起时局动乱,南北交通阻绝,兴化一带的土特产品如桐油等,都运不出去,很多商人都大减价出售;杨舜华认为时局动荡只是一时的现象,交通断绝也是暂时的,随着时局的稳定和交通的畅顺,北方的商人定会迅速南下而大量收购;于是,杨舜华就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大量收购桐油、纸张等土杂货并储存起来。 没过多久,乾隆平息了动乱,商路畅通无阻,北方商人纷纷南下,桐油、纸张等价格一涨再涨。杨舜华见时机已到,就将囤积的货物以高价卖出,一时就赚得了三倍以上的利。一夜之间,杨舜华成为了兴化的首富。 [案例](二)企业战略家──霍尔兹沃恩 英国GKN公司始创于工业革命开始时期,到19世纪末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企业之一。但是,随着钢铁工业的国有化,GKN公司失去了主要支柱产业,只剩下了一个外壳。 GKN何去何从?围绕着GKN的前途问题,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争论不休。霍尔兹沃恩当时在公司任会计师,有幸参与了这场争论。在经过缜密的调查分析后,霍尔兹沃恩向GKN公司董事会呈交了一分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战略报告。 按照霍尔兹沃恩的报告得出的结论,GKN公司将不再是一个钢铁集团公司,因此,公司应该立即转向,开发新产品。但是,GKN公司刚刚创建了一家年产600万吨钢管的钢管厂,如果采纳霍尔兹沃恩的建议,钢管将被取缔,所有投资都将化为乌有;再者,霍尔兹沃恩不过是一名微不足道的会计师。非常不幸,GKN公司没有采纳霍尔兹沃恩的发展战略方案;仍然按照既定的方针推进钢管厂的生产。 历史的进展完全证实了霍尔兹沃恩的战略预测──仅仅过了二年,GKN公司的钢管厂就陷入了严峻的困境,不得不停产。在危难之际,毫无办法的董事们想起了霍尔兹沃恩,于是便破格提拔他为公司副总裁兼常务经理。 霍尔兹沃恩上任后就着手公司的转向。他买下了比尔菲尔德公司,将该公司生产的一种新型产品投放欧洲和北美市场;又开发了一种廉价的运输机,使产品畅销世界。GKN公司顿时面貌全新。不久,霍尔兹沃恩又研制出新型战斗机勇士号,一举占领英国的军用机市场,为GKN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利润。 1980年、 霍尔兹沃恩因业绩非凡而被任命为董事长,这时,英国的钢铁工业已陷入一团糟的窘地,GKN公司也因此受到冲击,面对新的严峻考验。 在新形势下,霍尔兹沃恩的同行们都认为这是由于工人罢工而造成的;霍尔兹沃恩在调集了各方面的资料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后,认为这是英国工业衰退的先兆,更大的衰退即将来临。 霍尔兹沃恩毫不犹豫地采取措施改变公司的产业结构;他先后卖掉了公司在澳大利亚的钢铁业股权和英国的传统机械公司,同时在法国、美国和英国本土创办了五家新公司。 不久,英国工业的全面衰退果然来临,GKN公司因早有准备,损失减到了最低,而其它公司则纷纷倒闭。人们无不为霍尔兹沃恩的远见卓识而赞叹。后来,GKN公司成为开发复杂新型机械产品和应用最新技术的领导者。霍尔兹沃恩也被称为企业战略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