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熊十力先生就曾强调:“先圣贤确有一副可贵遗产,不独不弃,将来人类必当取资。”这是熊先生60年前说过的话,现在看来,我们必须承认,此话不虚。那么,今天的人们能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些什么呢? 我有一个观点,就是认为,所谓的文化不过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策略罢了。这个说法其实已经隐含着文化必须回应人类在同环境的博弈中所遇到的麻烦这一层意思了。当代人类面临的棘手问题很多。一个很悖谬的现象是,人类的文明越发达,人类遇到的问题似乎越多。按照进化论观念,20世纪应该是人类进步达到巅峰的时代,是人类文化最昌明的时代,但却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自相杀戮。这是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西方某些敏感的思想家之所以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某种绝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世界大战的爆发。20世纪60年代,人类又遭遇了所谓的“全球性问题”,人们突然发现作为家园的地球越来越不适合人类居住了。环境恶化、生态失衡、能源短缺、淡水资源匮乏、全球变暖、道德滑坡等等,都显示出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德国哲学家尼采喊出了“上帝死了”的口号,存在主义之类的哲学所反映出来的当代人处境的荒诞感,折射着人的实存同人的本质的乖离。人在心灵上的无家可归,是当代人类面临的深层危机,这种危机虽然不那么直观,却也因此而变得更隐蔽、更深刻。实际上,以上所说的几个方面的问题和症结,说到底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紧张和冲突。可以不夸张地说,能否有效地弱化或化解这些紧张和冲突,将直接决定着人类未来的命运。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熊十力先生就曾强调:“先圣贤确有一副可贵遗产,不独不弃,将来人类必当取资。”这是熊先生60年前说过的话,现在看来,我们必须承认,此话不虚。那么,今天的人们能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些什么呢?我在几篇文章中对此也提出过自己的某些想法。大体上说,它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天人合一”的观念有助于当代人缓解自身同大自然之间的矛盾。人与自然之间为什么越来越陷入敌对性的矛盾之中?原因固然很多,譬如人的贪婪,譬如现代技术的扩张等等。中国文化是强调中庸的,主张无过无不及。在看待人的欲望上,也是持这种中庸之道。所以它反对纵欲主义,也反对禁欲主义。现代技术体现的文化姿态是逆天道而行,是征服、驾驭、攫取、占有、支配等等。在我看来,只有重建现代技术,人类才有可能走出当下的困境。而恢复技术的古典品格,即人道顺应天道的理念,恐怕是这种重建的唯一可能的出路。 第二,“德性优先”的观念有助于优化人与人的关系。马克思当年所描述和预言的“世界历史”,在今天已经被全球化的实际进程所证实。人类普遍交往的实现,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带来了全球性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促进了全球经济增长和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全球性的不平等,导致了两极分化和不稳定,以至于冲突和战争。今天的世界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在应对挑战时,多一点中国的柔性智慧,可能会有助于我们克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和对峙,尽可能避免无畏的代价。道德的意义就像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所谓的那根极易被风雨摧折的“芦苇”,它虽然柔弱,却代表着人的尊严和崇高。从另一个角度说,道德又是最有力量的。中国文化相信“德性就是力量”,像孟子所谓的“仁者无敌”。在人类交往中贯彻道德原则,无疑是一种柔性的力量。它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人与人的交往,无论是就国际关系来说,还是就个体的人之间的关系来说,都是如此。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生境界的思想,也能够帮助当代人调整人生态度,达观地看待自己的生存本身。有人说,儒可以让我们做事“拾得起”,道可以让我们做事“放得下”,释可以让我们做事“看得开”。中国文化并不是简单地让我们调整心态,倘若仅仅这样,就非常消极了;而是让我们在达观的同时,诉诸行动,注重践履。所以,我们说中国文化是虚实结合、刚柔相济的。这种心性修养功夫,帮助现代人找回那个被遮蔽、被遗忘的真实的自我,是有它的某种积极意义的。 既然这样,那么文化在当今时代无疑就变得很重要了。所以,人们特别强调文化自觉,强调软实力的建设,强调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等。这也是中国近些年来之所以出现一场“国学热”、“文化热”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者系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以上内容为中国孔子网记者专访摘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