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汤岛圣堂与释奠礼的历史概况 汤岛圣堂座落在日本东京都文京区汤岛一丁目“御茶之水”车站附近,始建于儒学在日本全盛并确立统治地位的江户时代(1603-1867)早期。 宽永7年(1630年),德川幕府的儒臣、朱子学派创始人林罗山在尾张藩主德川义直的资助下,在上野忍冈(现在的上野公园)的林家私邸里创办私塾,宽永9年冬在私塾旁创建了孔庙,供奉孔子与四哲像,命名为“先圣殿”,宽永10年(1633年)2月10日(丁日)在先圣堂举行第一次释菜礼(供品为蔬菜,无牛羊等牺牲。堀1990:281;铃木2012:139)。同年4月17日,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到先圣堂参拜孔子与四哲,并命林罗山讲述《尚书 尧典》,于是在宽永12年(1635年)2月举行的释奠礼上,林罗山首次讲经《论语》第一章。此后几乎每年举行丁祭,并在万治2年(1659年)作为定制确定下来(铃木1989:1-4)。 万治3年(1660年)12月,幕府拨款让林罗山之子林春斋(鹅峰)对文庙进行改修扩建,至次年6月竣工。新文庙方位向由坐东朝西改为坐北向南,殿前的正门称为杏坛门,外门取名为“入德门” (意为进入此门可学到孔子提倡的儒家道德),文庙建制基本形成。此外,宽文4年(1664年)丁祭时,林春斋首次请伶人吹奏古乐,视为恢复中国周代古典礼乐之举,并于宽文10年(1670年)举行释奠礼时首次在东庑设定了伶人的座位,规定此后释奠礼必须演奏古乐,使释奠礼仪得到了基本的完善(铃木1989:4-5)。 元禄3年(1690年)7月9日,幕府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命令林春斋之子春常将孔庙及私塾搬迁至汤岛现址扩建。竣工后的正殿上方挂上了由纲吉将军亲笔书写并涂为黑漆金字“大成殿”的匾额,殿内梁柱以及杏坛门全部涂朱漆,两庑等处则涂朱,绿、蓝等构成的彩色,并在杏坛门外增建了没有装饰涂色的仰高门(“仰高”来自《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句,以示对孔子及其儒学的崇高敬仰)。且因幕府同年11月16日取孔子故乡昌平之名将新庙东面一块斜坡命名为昌平坂,所以新庙又被称为昌平坂圣堂;同时因新庙所处汤岛地名,故也被称作汤岛圣堂(铃木1989:8-10)。这就是汤岛圣堂的来历。 为了表彰林家三代对幕府推广儒学所做的贡献,元禄4年(1691年)正月13日,幕府为林春常封爵任官,称为“从五位下大学头林信笃”,世代相袭大学头官职,成为圣堂的祭主。此后主持释奠礼成为林氏家族的公职,而由林罗山开始一直担任的“侍读”、外国事务以及法制起草等职位事务也代代世袭。同年2月11日,在圣堂大成殿举行首次释奠礼,纲吉将军登上大成殿,奉献神剑,焚香拜礼后退居杏坛门临时建筑内观看释奠礼,逐年依序。即从元禄6年(1693)开始每年举行春秋两次释奠礼,春季将军列席,秋季允许诸大名参观成为惯例(铃木1989:11-12)。 纲吉将军以谦虚好学、尊孔崇儒著称于世。他热心讲经,亲自担任“讲释”达240课时,以致于儒官谋臣们不得不去恭听。或许是受到纲吉谦虚好学的影响,新庙仰高门东舍内开始了讲授儒学经典的“公开讲释”,即历史上有名的“东舍讲释”活动。当时听众满堂,平时因身份等级差别不相往来的武士与一般庶民听讲时因没有足够的座位而不得不混杂并坐。 至宝永7年(1710年)8月4日,第六代将军德川家宣採納家臣新井白石关于释奠礼中礼服应遵循周制、而当时朝廷的黑漆帽源于周代等考证意見,首次头戴黑漆帽,身着名为“直垂”的武士礼服登上大成殿,用神道仪式祭拜孔子(铃木1989b:16)。这实际上就是从林罗山首次举行释奠礼以来沿用的明代儒式仪礼被日本神式取代的开端。 享保元年(1716年)吉宗就任第八代将军并开始幕政改革。他推行的文教政策之一是将儒学“公开讲释”改为“日讲(每日讲释)”,并向各藩藩士、浪人以及市民等开放。“日讲”即每日让林家门生讲解四书,月底汇总出席人数与姓名。此举一直持续到明治初年。 德川吉宗当政后,推进了以改革圣堂为主的一系列“宽政改革”。幕府于宽政2年(1790 年)5 月 24 日颁布了《宽政异学禁令》,重申朱子学为幕府“正学”,阳明学一类的儒学流派乃至新兴的“兰学”均为“异学”并一律禁止。在强化实施这一禁令的基础上,表彰成绩优异学习者并提高幕臣的儒学求知欲,从宽政4年(1792年)开始实施“学问吟味”,次年开始实施“素读吟味”的考试制度。 大久保利谦介绍,“素读吟味”是以17-19岁的幕臣子弟为对象,测试学徒反复诵读小学、四书、五经、近思录的学习成绩,每年11月举行一次口述考试。成绩优异者获得“反物”(和服衣料)与荣誉。而“学问吟味”则是以幕府将军的直属家臣“旗本”与武士家族“御家人”本人及其子弟为对象,三年举行一次笔试。通常考试日程为五日,考试内容为小学、四书、五经、历史书、诗文等经典。及第者的成绩优劣用甲、乙、丙表示,分别相当于优、良、可的评估。宽政6年举行第二次考试时, 317名考生中甲第5名、乙第14名、丙第28名,及第难度由此可见一斑(大久保2008:93)。圣堂对甲级与乙级的成绩获得者根据身份给予银子、衣服以及布料等物质奖励,而对丙级成绩获得者只给精神鼓励“褒词”(口头表扬)。落第者什么也没有。“学问吟味”的本质是对学生的鼓励,考生并非因为考试成绩优良而任官或晋升。它虽然在形式上模仿了中国的科举制度,但并不是为采用官吏实施的考试,与科举制度有着根本上的区别。当然“学问吟味”考试合格者谋职时与其他人相比通常会受到重视或优待。因此考试合格被看作一种能力测验而颇具魅力。 宽政9年(1797年)12月,十一代将军德川家齐正式将林家经营管理的汤岛圣堂收归幕府作为“官学”,主要用于教育德川幕府的直属家臣“旗本”与武士家族“御家人”的子弟,并将其更名为“昌平阪学问所”,直属幕府管辖,并将其整修扩建,成为幕府的最高学府,俗称“昌平黉”。不过在日常生活中,与昌平坂学问所这一正式名称相比,人们更习惯称之为汤岛圣堂,并一直延续至今。 宽政10年(1798)年2月,昌平阪学问所除旗本与御家人子弟外,还招收幕府参事官的子弟入学,官费支付全部学员。学生入学时要逐一测验学力,然后根据学力划分班级。初学者从《小学》与《孝经》等开始学起,然后进入四书五经,同时学习《汉书》、《后汉书》等历史书籍以及诗文等。 宽政10年3月,幕府参考明朝遗臣朱舜水当年为水户藩主德川光圀制作的孔子庙模型,再次对昌平阪学问所进行大规模扩建。至宽政11年(1799年)10月竣工时,庙宇及全部校舍总面积达11600余坪(38300平方米),以前涂有朱漆的建筑部分也统一涂改为黑漆。学问所成为包括大成殿,杏坛门,入德门,仰高门等各项祭祀设施完备的黑漆孔子庙新庙,以及“御座敷”(榻榻米厅堂)、“稽古所”(讲堂)、寄宿寮三栋、儒者(儒员)官宅、马场、射箭场等儒学教研生活设施齐备的庄严华丽圣堂,庙学合一。 教学方式是,初学者以素读为主,升入高年级后则以“会读”(数人一起读书并讨论)学习班和“轮讲”(集体讨论并讲解某篇文章或学术问题)为主,然后是听儒官的讲释。即素读为入门课程;“会读”与“轮讲”近似近代大学的研讨课(seminar);讲释就是教授的讲义。每月逢4、7、9日有“御座敷讲释”;每月逢1、6日为“稽古所讲释”(大久保2008:89-91)。 宽政12年(1800年)2月在此新庙首次举行释奠礼时,废除了一直使用的明代礼制,改为延喜式,规定并有所简化(铃木1989b:25-28),正式按神道礼仪举行释奠礼。 明治维新后,幕府的昌平坂学学问所由新政府接管,并改称为大学校或大学。但明治四年(1871年),明治政府将大学校废除,设文部省(教育部)于其址,又将其中大成殿建成博物馆(日本历史上最初的博物馆,即今东京国立博物馆),至此,昌平坂学问所的儒学传统与正统地位基本结束。 明治5年(1872年),文部省与博物馆分别搬迁至霞关与上野,汤岛圣堂遂改为东京师范学校和书籍馆(日本历史上最初的图书馆,于1947年改为国立国会图书馆),明治7年(1874年)又于其中增设东京女子师范学校。东京师范学校与东京女子师范学校先后于明治19年(1886年)和明治23年(1890年)升格为高等师范学校,后来分别发展成为今天著名的筑波大学(1973年10月开始搬迁至茨城县筑波市)与御茶水女子大学(1932年12月搬迁至文京区大塚)。与此同时,明治政府还将昌平坂学问所的教育、研究机构和主管天文的天文方(后来的开成所)以及主管医疗的种痘所(后来的医学所)合并,成为东京大学的前身。其次,昭和3年(1928年)10月,政府还在此创办了东京高等齿科医科学校(今东京医科齿科大学)。由此可见汤岛圣堂在日本近代教育史上发祥地的地位。 明治13年(1880年)6月6日,斯文学会在东京成立。“斯文”二字取自《论语 子罕》,学会以此命名即有传承孔子思想之意。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职员中有志之士为了表达对孔子教化日本国民的谢意,于明治39年(1906年)10月10日结成孔子祭典会。由47人组成的发起人会议于11月28日和次年1月16日分别两次召开,制定了会规与祭孔仪式,选举了由20人组成的评议会与10人组成的执行委员会。委员会决定将4月第4个星期日定为祭祀孔子的释奠日且以后每年成为惯例,而释奠礼基本上沿袭德川时代后期采用的神道仪礼。明治40年(1907年)4月28日(周日),会员达693人的孔子祭典会在大成殿举行了明治维新以来首次释奠礼(孔子祭典会1907:2-25)。当时祭主为从二位勋一等男爵细川润次郎,神职人员来自根津神社、富冈八幡神社、神田神社等附近14个神社。礼毕后下午1点由知名人士在讲堂内举行以宣传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讲演会。以后释奠礼通称“孔子祭”,这些惯例一直沿用至今。 大正7年(1918年)9月27日,斯文学会与孔子祭典会合并,成立财团法人斯文会,并从大正9年(1920年)开始至今,一直负责管理汤岛圣堂并组织主办释奠礼等一系列传承传统儒学的文化活动。 大正11年(1922年)3月7日,圣堂成为“国家指定史迹”,属于文部省辖管的国有财产。但大正12年(1923年)9月1日的关东大地震使圣堂基本被焚,孔子像也不幸罹难,仅 “入德门” 幸存。现今所见之汤岛圣堂,是后来在斯文会主持下,由著名工学博士、东京帝国大学教授伊东忠太负责设计,仿照宽政年代的建筑式样用钢筋水泥于昭和10年(1935年)重建完成的,并于1986年至1993年3月间进行了大规模整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