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左传》中“智”的因素对战国纵横家的影响(2)

http://www.newdu.com 2017-12-14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 欧阳俊杰 参加讨论

    这一段精辟的论述,准确地指出了战国纵横家对《左传》之“言”的继承和发展。《战国策》所刻画之纵横家在讲求“言“的智慧、技巧的同时更讲究其文采、形象和气势。“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焉”与《左传》之“言”相比它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
    《左传》谋臣的计谋不但精彩纷呈,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智”的因子。时事造英雄,在诸侯纷争漫长历史过程中,“英雄”们逞才使气、斗智斗勇,各种奇谋妙计纷纷登上历史舞台,真可谓是“好戏连台”。由这些计谋所导演出的一幕幕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富有戏剧性的场面,无疑会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会叹服于烛之武巧妙的“挑拨离间”之计,更会为老谋深算的先轸灵活地运用“迂回战术”,成功地扭转不利局面而拍案叫绝:一方面利诱、拉拢楚国的盟国齐国和秦国,与齐国和秦国化敌为友;一方面对宋、曹、卫等小国则连哄带诈,能利就利用、能威逼就威逼。使一切形势都朝着于己有利的方向发展。先轸精心设计、环环相扣的妙计,让晋国在与楚国短兵相接之前,就已胜券在握了。而《崤之战》中机智过人的弦高,更是为人们所熟悉的智囊人物了,当他得知秦国将偷袭郑国的消息后,果敢地前往“犒师”,在“犒师”过程中,他语语双关,表面上彬彬有礼,骨子里却是虚实相间、软中带硬,句句是弦外之音。这样,他一面用缓兵之计拖住秦师,一面“遽告于郑”,最终使得秦国偷袭郑国的计划宣告破产。这些曲折紧张、跌宕起伏的斗智情节的确给《左传》增色不少!
    《左传》谋臣所发明和积累下来的充满智慧的计谋,是战国时纵横家们可资借鉴的最鲜活而实用的历史经验,理所当然是他们在出谋划策时灵感的源泉。我们在《战国策》中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如张仪、苏秦、陈轸、公孙衍的身上,似乎还能看到《左传》谋臣如先轸、烛之武、子产等人的影子。他们所使用的纵横捭阖之计、长短倾侧之术是十分相似的。
    纵横家们吸取了《左传》谋臣之计中丰富的营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加以充分发挥,不断推陈出新。陈轸之善于应对、富于远见似子产,而增添了一份机智圆滑、机敏脱俗;张仪之巧舌如簧、挑拨离间似烛之武而多出几许诈伪反覆、出尔反尔。另外,在范雎说秦王远交近攻、顿弱论横成则秦帝从成则楚王、楼缓、虞卿论割地赂秦等事件中,范雎等人的策略也尽展其揣情量权、审时度势之能事。计谋在纵横家们手中真可谓是大放异彩!纵横家们讲究权谋之术,而他们重时、重利、重自我的思想倾向,又使得他们把计谋的价值和作用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苏秦始将连横》)纵横家们居然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的非凡能量。计谋被认为是决定一切的因素,这无疑是纵横家们一厢情愿的空想。战国纵横家对计谋的崇尚和对其作用的过度吹嘘,行之于文,难免会产生一些“增饰非实”之辞。诸如此类的夸张渲染常会给读者留下浪漫轻狂的印象,使人们不可避免地对其真实性和实用性产生怀疑。过犹不及,这是历史的辩证法。
    综上所述,《左传》谋臣的“言”和“计”均在历史上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它们都呈现出成熟老练、沉稳可靠的特点。而其中所富含的“智”的因子,对战国纵横家的影响是深刻的,甚至时至今日,对我们也是富于启发和借鉴意义的。对其深入全面地进行挖掘和整理,无疑是必要而有益的。
    参考文献:
    [1]郭预衡.中国散文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2]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先秦卷[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3]熊宪光.文史论稿[M].重庆出版社,2002版。
    [4]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中华书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