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儒的是与非(2)

http://www.newdu.com 2017-12-14 学术中国 孙郁 参加讨论

    近代以来非孔运动的发生,是科学民主意识传播的结果。非孔非儒最厉害者,多是留学归来的人。而愿阐儒学之幽光者,也是从欧美留学归来的人。有时对比两派的文章,就看出价值点的差异。前者以科学信仰为本,故不屑于谈玄论道。后者关注心灵与人生境界,于是便从先人哲思里寻些什么。力主科学理念者,认为孔子学说于今无用,徒生些虚幻的存在;大讲心性之学的,就希望从儒家遗产里生出“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超世间”的人生境界。胡适自然不同意于后者,以为这是非健康理性的遗存,不必过于依恋。唯有从现代科学与理性里才能生出新的文明。
    这样的争鸣,到抗战时期,依然如此。五四时期胡适、陈独秀与林纾、章士钊等人的交锋,后来就演化为学术内部的纷争。即便在友人之中,类似的看法,从未断过。比如1943年冯友兰《新原人》出版,接着又推出《新原道》,在价值取向上,是明显倾向于儒学精神的。张申府看到两本专著,大发感慨。这位温和学者在《新原人与新原道》中批评了新儒学的空洞,于人生无补,和现实殊远的问题。他说:
    中国哲学不长于讲宇宙,因此欠少博大精深的宇宙理论交流;因此更没有科学产生。中国哲学说是偏于谈人生,但其实完全落了空,人生一点也不长进。常说“过犹不及”。但是不肯过,结果遂长此不及!“与境为乐”不能说不好,但中国过去一些哲学家却常是耽于自己的幻想。在国家民穷财尽、兵荒马乱的时候,而徒自觉“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自豪雄”,正是陷入此等幻境中。说宋儒达到中国一种极境,其实是由于一种偏好。[4](p.616)
    新式学人间围绕孔子学说与儒家传统所产生的争论,基于现实问题意识点的不同。在胡适、张申府看来,历史是进化的,每一时代有每一时代的思想,旧有的大可以存疑。关键的问题是,支撑人的精神的原点的东西是什么?马一浮、冯友兰诸人认为是心灵的境界,脱凡的娱悦者正是,而胡适、张申府则觉得,科学的理念观照下的自我解放、自由理念,却可以填补儒学的空白,把人引向新生的境界。达到这一点,旧儒的系统,大约已没有自己的力量了。
    五四那代人精神是潇洒的,处世为文都不拘小节,有独往独来的气象,胡适看到自己身边生活的变化,自叹改良的意义,因为自己相信,旧社会的陋俗被废掉者,多系西洋思想传来之故,八股、太监之废除,不是儒学之力;电气、交通之发展,亦无旧学的效应。中国旧的那一套,合人性者当存,不合时宜者应去,都非用《论语》可以解决的事。阻碍社会进化的因素,其实是古老的幽魂对今人缠得太深,不得前行。那就必得铲除旧影,迎来新知。除此,大约是没有出路的。
    对于胡适的看法,陈独秀、钱玄同、周氏兄弟是赞同的。看他们那时的通信,则可了然于彼时的情景。不过《新青年》分裂后,那些人对儒学的态度发生了诸多变化。除鲁迅、胡适、陈独秀外,许多作者晚年却儒风渐多,有了马一浮、冯友兰式的情调。士大夫式的移情,悠然显现出来,对孔夫子甚或带有理解中的敬意。典型的例子是周作人,上世纪30年代后期,激进的思想里多了柔和的儒意,冲淡超然中带有反冲动的平和,而且也自认是儒家的一员,虽然并非正宗的脉络。按照周作人的观点,胡适也可算是类似的儒生,在操守上和格调上也有古人之风。但胡适不同于周氏的地方,一是警惕沦为儒学的附庸,因为那样个体的自由就消失了。二是没有周作人、马一浮那样的笔墨闲情,非吟风弄月之流。虽身缠中和之音,却偏喜异端式的思考,在求知的领域,是反心性中和与神秘主义色彩的。由于上述的原因,胡适和周作人一直有着距离感,在坚持科学理性的路上,比周氏走得更远。所以后起的自由主义文人,谈治身与治世之道,每每推举胡适,而喜谈自由的周作人却被冷落一边,其中深浅的道理,不细细分析,是不能一目了然的。
    儒家的学说很是丰富,连胡适、鲁迅这些非儒的人,一生的选择也未能完全摆脱旧学的余影。仁与中庸,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元素,胡适本身就折射了其中的余光。你看他的待人之道与为江山社稷奔跑的样子,与孔夫子亦有相近的地方。只是在学识和境界上,不愿坐在旧车上,用着理性之力分别明暗短长,以怀疑的目光,做不疑之事,希望在精神的链条上,注以新鲜的血液,这就在气象上别立新宗,和欧美的个性主义文人近似了大半。李敖、陈映真等人,在一些地方就有胡适式的勇气,此种余音,至今还可听到。李零写《论语》的书,也有几分类似的特点,想来青年人是喜欢的吧。而马一浮这样高明的学人著作,今人少有问津,可能和离当下语境过远有关。可我们读胡适的书,觉其似乎仍在对当今发言,其火种星星点点,偶可在四处见到。思想者的魅力,有时是超时空的。
    这大约是一个悖论。反儒最用力者,其一生的行状、足迹倒和历史的许多贤儒相近,本色是中土式的。胡适的一生文字,讲科学民主最多,但给人印象最深者,却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诲人不倦”、“以直报怨”、“以德报德”那些儒家的东西。我们看鲁迅的文字,虽创造了智性的高度和奇迹,但那人情之中的暖意,何等的中土化!和古之君子如六朝之人相近极了。孔子所讲的忘我和大爱,是深埋内心的。孔子的许多思想,鲁迅不以为然,但不随流俗这一点,是颇为相似的。鲁迅是真懂孔子的人,所以知道离开孔子、回到自己的意义。近百年来,大凡举儒旗者,对近代思想贡献有限。倒是非儒者,丰富了中国人的智慧。而瞭望这些智慧,你能觉出不是东方式的么!那些也像孔夫子的流音一样,散落在世间的诸多角落。或因似儒而被后人撷取,或因非儒而自成新调,使古老的文明被调适到现代之路。在我看来,这后者之力,乃我们社会进化的动因之一。凝望儒学遗产的时候,我们不能不生出这样的感叹。
    参考文献:
    [1] 参见《胡适全集》,第三十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参见理查德·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商务印书馆,2003年。
    [3]《马一浮集》,第三卷,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
    [4]《张申府文集》,第二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来源:学术中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