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通向人类未来的科学(2)

http://www.newdu.com 2017-12-14 未知 姚曼波 参加讨论

    二、“神全者圣人之道也” 
    庄子哲学的核心是保全个体生命的精神,并充分发挥精神生命的灵性与智慧。 
    庄子是第一个不仅高度重视人类的精神价值(徐复观先生说,庄子第一个用“精神”这个词),而且研究并揭示其内在规律的人。他说:“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天地》)这段话把“道”与“德”,“形”与“神”关有机地联系与统一在一起。 “道”是宇宙的总规律,“德”是“道”体现于具体事物的“物性”。“执道者德全”,只有掌握了道才能保全事物的个性完整。保全了个性完整,也就可以“形全”(—即使有残缺,如《德充符》中的支离疏、哀駘它,形容丑陋,或只有一条腿,但只要德全,也就会视无若有,视残若“全”,所谓“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形全者神全”这里很好地解决了主观与客观之间的辩证关系。“道“是客观的,而“执道”则是主观的作用。“德”“形”是客观的,而使“德全”“形全”“神全”,则是主客观的统一。 
    “执道”是保证“神全”的根本。什么是道?庄子的道是对宇宙万物规律的客观总结与高度概括。在《齐物论》中集中地揭示了他对事物运动规律之“道”的深刻认识:一、道是客观事物的运动形成的:“道行之而成”。二、万物运动的永恒性:“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齐物论》)三、对立事物之间相互依赖与转化:“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四、人的主观认识随着客观事物运动而发展变化:“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非因是,因是因非。”五、万物运动轨迹的循环性:“始卒若环”,庄子将道形象地称为“道枢”,“天均”、“天倪”(“枢”“均”“倪”皆为环形运动物体)。六、对立及其转化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形式:“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七、宇宙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在宇宙本体论方面,庄子的认识已达到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高度。这使他的小宇宙理论也具有了朴素唯物的基础。庄子之所以把“执道”作为“神全”的前提与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庄子以其浪漫主义的诗笔,将认识与掌握“道”的人称为“圣人”“至人”“神人”“真人”。“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冰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齐物论》)表面上看似乎很神秘,其实不过是李白式的浪漫夸张而己。“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谋士。……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遐于道者也若此。”(《大宗师》)原来,“真人”就是“知登遐于道”的人。也就是站在道的立场看问题的人。庄子把道称为“道枢”,说:“枢,始得环中,以应无穷。”(《齐物论》)万物有如转轮,变化无穷,而道有如转轮的轴心,站在圆心上,也就能以不变应其万变,处事不惊。所以庄子说“执道者神全。” 
    “神全者圣人之道”。什么是“神”?什么是“神全”? 
    在庄子之前, “神”最初是作为超越人类之上的神灵之义来使用的,《尚书》中唯一的例外:“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文乃武”(《大禹谟》)虽将“神”与人联系在一起,但依然带有超凡神异的意思。其次,《易传》有“阴阳不测之谓神”、“知几者其神乎”、“穷神知化”(《系辞上》)。这里的“神”主要还是神秘莫测、变化奥妙之意。只有到了庄子,才明确赋予人的主体精神之意:“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庄子·养生主》)这里的“神”是指超越感官之上的灵性。庖丁之所以能解牛十九年而刀若新发于硎,就是因为能“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佝瘘承蜩,累丸五而不坠,承蜩若掇,是因为“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达生》),精神专一。《庄子》还说:“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达生》)酒醉的人,没有意识,所以跌下车时没有死生惊惧的紧张,反而不会造成大害。庄子称之为“神全”。这是依赖于酒的作用排除了意识的干扰,精神没有受影响,得以保全。这是庄子对主体精神作用的强调和诠释。圣人由于“执道”而“藏于天”,受到天道的庇护而保全精神,从而拥有了超凡的力量。庄子说:“夫王德之人,……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与万物接也。”“王德之人”就是以德为王,全德至上,也就是上面所说的“执道”之人。他将精神升华或发挥到极点,就能深入事物的精髓,与万物一无阻隔地相接,就能“立德明道”。 
    “夫王德之人,素逝世耻通于事,立于本原而知通于神。”(《外篇·天地》)。所谓“素逝世耻通于事”,就是将世俗之事遗落心外。“立于本原”即立于事物的本来出发点—“物之初”,回归自然天道之本源,那么智慧就可通于“神”——人的最高灵性。人本是万物之灵,本具有最高的智慧,可是世俗的种种俗念,堵塞了人的灵窍,使人变得愚蠢。所以,只有“素逝世耻通于事”,才能使“知通于神”。所以庄子又说:“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天运》)“明白入素”,洗净一切世俗的华饰,去除一切主观人为的因素,回归人的本性,返真归朴,才能“体性抱神”,体现出人的精神灵性,逍遥地游于世俗之间。 
    奥依肯说:“就其本质而言,精神生活不在时间之内,而在时间之上。真正的创造性活动与生产活动,在各个精神生活领域越是统一,真理王国愈会象凌驾于整个人类历史机器之上的穹拱一样不断扩展……”[2](P62)为我们启示了两千年前的庄子思想对人类所具有的不可磨灭的深远意义和永恒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