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通向人类未来的科学(4)

http://www.newdu.com 2017-12-14 未知 姚曼波 参加讨论

    四、“我与万物为一”—走向内心与外物的整合 
    庄子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齐物论》)这个“一”,有几重意思。一是从本论的意义上说,庄子和老子都称道为“一”, 庄子所谓“通于一而万事毕”(《天地》)。 这个“一”,首先是指万物相通于“道”:“通天下者一气也”。万物相通的观念,并非庄子的发明。他初始渊源于《易》,《易》乾坤《彖》辞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指出天地是万物产生之源:“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咸卦》);《易》还涵有万物相通之观念:“天地交而万物通也。”(《泰卦》)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庄子的“道通为一”是对《易》的继承和发展。 
    庄子的“通”还有更重要的一层意思,那就是人与天、内心与外物的统一,意识与潜意识的相通并统一。这才是庄子的真正发明,是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 
    庄子指出天与人统一是客观存在的普遍规律:“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大宗师》)这段话揭示宇宙万物、天与人是统一联系的整体,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万物客观上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自觉承认的,就是“与天为徒”(“天”即客观即道),也就符合于道了。不承认的是与人为徒,而人是不能胜天的。把以人的主观服从客观天道作为前提,是庄子的朴素唯物观的基石。但是,庄子并没有否定人的主观作用,恰恰相反,庄子在指出服从道、“天与人不相胜”的同时,也指出人的主观认识作用的重要。所以,这个“一”,还特指改变人的主观思辩的方法。从人的主观思辩方法上说,庄子认为“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德充符》)从“异”的角度看,即使是肝与胆如此相近的物体,也会觉得如楚国与越国那样遥远。从“同”的角度看,则万物都可以看作是同一或统一的。这揭示了选择观察视角、观察方法的重要性。古代曾统治罗马帝国的哲学家曾说过:生活是由思想决定的。也就说,世界是天堂还是地狱,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看他。遇事多从其“一”方面看,就可以“游心于德之和”。即使失去了腿,也就看作失去了一块土一样。这就是说,人的命运如祸福、贵贱、美丑、寿夭,都由客观决定,是人主观意志改变不了的。但另一方面,人如何看待命运的一切,以什么态度去对待,则取决于自己的思辩方法。譬如死亡,这是人类最大的不幸。然而庄子说,如果人类站在自然天道的角度去看,那么就会发现,生死的转化,就象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交替一样,自然而然,不可避免。因而生不足乐,死不足悲。“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大宗师》)所以,能否做到“一”,是一个人的修养功夫,也是人的生存智慧。“通于一而万事毕”(《天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可见庄子哲学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人们乐观的人生观,快乐的人生态度。这一点,似乎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所承认,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 
    但是,庄子哲学的精髓还远不止于此。庄子的这个“一”,还指生命个体的小宇宙内部的统一,即内心世界意识层与潜意识层的整合统一。 
    庄子认为,要建立“天乐”的人生观,要“与天为徒”,并不光是意识层面的问题,还有潜意识层面的问题。庄子在集中反映他的天道观的《大宗师》中借寓言揭示了这个真谛: 
    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也?”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下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这还仅解决意识层的问题。但仅此还不能解决问题,还必须经过意“守”:“外天下”——排除我与天下世界的对立,“外物”——去除物与我的对立,“外生死”——忘掉个体内部的种种得失生死之念,而后才能“朝彻”——“见独”,才能进入超越生死的境界。这段话,曾被许多人认为是神秘主义,其实,这都是自我进行心理疏导、自我修养的过程。即排除外部世界的干扰,进入内心世界的自我整合。“外天下”“外物”“外生死”,其意近于庄子所谓的“坐忘”: 
    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蹙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堕肢体”“离形”是除感官层面的干扰,“黜聪明”“去知”,是排除意识层面的干扰。这时才能“同于大通”,也就是“朝彻”,而后才能“见独”——独特地体悟真谛。 
    庄子及其弟子都强调:“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北游》)“无思无虑”,是放弃意识层面的活动;“无处无服”是放弃欲念活动,这是对意识层的进一步清理,消除传统世俗观念的影响;“无从无道”,是放弃意识深层的主观意向。这是人的内心世界循序渐进的由意识层向潜意识层活动的深化。庄子认为只有“无思无虑”的潜意识层,才能清除人类外在社会和传统观念对人的影响,使他们一无挂碍的进入道境。也才能做到“一而不杂,与道为一”的心境。 
    《齐物论》中所谓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一是在认识论上突破那些把生命个体与宇宙万物隔裂开来、把个体孤立起来的思维囿限;二是在心理上克服生命个体的精神孤独之感;三是在生命的体验方式上打破个体与外部世界整体的疏离,而取得亲和融洽。德国思想家鲁道夫·奥依肯指出:“人类的历史运动展示出不可估量的生活价值;不过,这种生活除非将自身组成一个整体,除非取得超越所有孤立状态的内在综合性,否则无法达到登峰造极的顶点,也无法赢得精神性的特征。”[2](P103)庄子哲学的特点就是以自然天道为理论基础,从形而上的宏观高度与形而下的心理深层两方面的结合上下功夫,达到生命个体与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作为小宇宙个体,克服与生俱来的孤独与贫困,唯有发现与社会整体联系起来的纽带,“取得超越所有孤立状态的内在综合性”,“否则无法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鲁道夫·奥依肯认为,有关生活的精神特性,取决于对整体性的认识。“从我们的研究结果来看,要在关于世界本质的斗争中得出定论……既不取决于外在,又不取决于单个个体,而是取决于内在生活和全部整体;另则,生活不是通过认识过程得出问题的答案的,而是必须从自身的组织构架中或自身的进展与创造性活动中得出结论。”[2](P121)庄子哲学其实正是引导人们从认识自身并有层次地从心理深处转变自身及创造性活动中走向个体与整体的统一。 
    综观《庄子》内七篇,《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是从外到内地探索宇宙、万物、社会到个人生存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疏导;而《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则是由内到外地进行内在世界的综合。庄子以道作为无限与永恒的尺度和平衡器,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与升华,把人们从传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认识论等诸方面引出传统误区,引向无限、永恒、和谐、统一、审美的境界。完成孔子提出却没能完成的“克己“的理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