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国以民为上,民以生为先——老子民生思想探析

http://www.newdu.com 2017-12-14 《今日中国论坛》,2007年 魏国栋 参加讨论

    目前,民生问题乃社会各界关注之焦点。对于民生问题的解决,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了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于今年新年贺词中着重提到: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温家宝总理在春节团拜会也强调“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解决民生问题正成为社会各个层面的主流话语。而解决民生问题,需要对古代贤哲的民生思想作一深刻探求,从中汲取有益的思想资源,以古鉴今,裨益当世。正所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而在我国漫长的思想长河之中,老子的民生思想可谓一朵奇葩,至今仍熠熠生辉,对其深刻研析将会为当前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启迪。
    老子,名耳,字聃,姓李氏,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其民生思想主要体现于《道德经》一书。《道德经》共八十一章,约五千余言,对后世影响深远。鲁迅先生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老子的《道德经》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意蕴,而民生思想则是其精髓所在。老子民生思想的灵魂是“道治”。老子认为,道乃万物之宗,天下之母,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因此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又指出,道化生万物的过程,是由道生出阴阳二气,二气不断交冲,互相激荡,形成一种万物和谐的状态。如其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为和”。老子理想的“道治”,即执政者当以自然和谐之道经国治民,以达致社会的总体和谐。而要以“道治”求和谐,则需侧重民生,国以民为上,民以生为先,民生乃社会和谐之根本。
    那何谓民生?孙中山界定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现代《辞海》则简言之:民生即人民的生计。按照此基本内涵,对老子的民生思想进行爬梳,可将其内容剖析为四个部分:尚民为先、崇俭抑奢、慎刑薄赋、以正治国。
    一、尚民为先。
    我党执政理念的核心是执政为民。胡锦涛总书记对其精辟阐释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党作为执政党的力量源泉就是人民的拥护。“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而要做到执政为民,关键在于从思想上要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即尚民为先。
    老子具有强烈的爱民重民情结。由于老子处于“史文阙轶,考古者为之茫昧”的春秋战国变动时期,切身体会到各国兼并、征战频仍、百姓困苦种种社会现实。所以,他指出“人”生存于宇宙之中,同“天”、“地”、“道”一样,都是宇宙中最伟大之物。他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里“人”即为芸芸民众百姓。因此,他提倡执政者要尚民为先、“爱民治国”。
    对于执政者如何才能做到尚民为先,老子提出了如下要求:
    首先,执政者要有宽广的胸怀,以民为上。“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特别是在处理与百姓的关系上,执政者要打破官本位思想,彻底摒弃“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优势心理,“以百姓心为心”,谦逊地对待每一个人。“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老子还主张无差别地对待每个人。他说:“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矣。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矣。”做到以民为上,人民就会对执政者“乐推而不厌”。
    其次,执政者要有“无私”的精神,舍己为民。老子以天地长存为例,指出:“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他认为,天地之所以长久,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是为万物利益而生存,而不是为一己私利存活。老子借此暗喻执政者要无私无我,舍己为民。为了百姓的利益,执政者要毫不顾虑个人利害得失与生死存亡,做到“后其身”,“外其身”。只有这样,执政者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从而得以“身先”与“身存”。
    再次,执政者要有善良的心态,与民为善。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执政者的善良是合乎“天道”的,正所谓“天之道,利而不害”。执政者要像“天道”一样,想得民心,顺民意,则需“知善之为善”,以善治民。
    二、崇俭抑奢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此相对立的是骄奢淫逸。“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节俭既是个人的修身之道,又是治国的安邦良策。胡锦涛总书记在“八荣八耻”观中就强调指出:“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尤其是在资源匮乏的今天,提倡艰苦奋斗,增强节俭意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更是刻不容缓。
    老子崇尚俭啬,反对奢侈。他把节俭称为三宝之一。他说:“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俭”即“啬”,老子指出:“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作为个人要注重修身,广积朴德,“塞其兑,闭其门”,“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要过分地放纵自己的私欲,去追求感官的享乐。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食、色本是人的生理自然之欲。而音乐亦能调剂人的情感,也是有益的。但是,如果个人一味沉溺其中,则会导致“益生”。“益生”对个人发展极其有害,老子认为,“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个人一旦达到“强”,就会“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可见,过分的纵情,将加速个人生命的提前终结。所以,“俭,故能广”。
    老子把“俭”视为国家之“深根固柢”。他认为,如果执政者注重节俭,就不会搜刮榨取、残民自肥,国家则会长治久安。他以盛水器注水与刀剑捶打为喻,提醒执政者不要贪求财货。他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他还告诫执政者不要误入歧途,追求奢华。他说:“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可是有些执政者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他们“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居住的“朝甚除”,拥有的“财货有余”。与他们相比,百姓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田甚芜”,“仓甚虚”。对于这样“非道”的执政者,老子痛斥为“盗竽”,即强盗头子。在老子眼中,英明的执政者要“去奢”,“多言数穷,不若守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