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长年从事中国古代史与学术文化的研究。 为迎接北京奥运会,全国各地都在进行礼仪教育,这让彭林颇为欣慰,他认为北京奥运会应是复活和振兴中华礼仪的大好契机。 问:近来,您在很多场合表达了对当前礼仪教育的担忧,这是为什么呢? 答:礼仪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现在,国内的一些礼仪教材几乎都是西方商务礼仪的翻版,比如怎么穿西装打领带,哪只手拿刀、哪只手拿叉等等。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只是在最近的100多年中,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中华礼仪才出现了不断衰落的局面。北京举办奥运会,正是我们重建中华礼仪的大好机会,但如果用西方礼仪来覆盖中华礼仪,是非常可悲的。 问:2008年将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汇聚北京,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就应当学习西方礼仪,这有什么不对吗? 答:我国古代就有“入境问俗”的规定,这是为客之道。今天,我们出国之前要了解到达国的习俗,也是这个道理。外国友人来中国之前,同样要学习和了解中国人的礼俗,尊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理念。2008年北京奥运时,我们是东道主,理应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方式接待四海宾朋。 问:您曾指出现在的礼仪教育有些“治标不治本”? 答:中华礼仪最显著的特点是讲究内外兼修,不仅要求言谈举止上温文尔雅,循规蹈矩,而且内心要有鲜明的德性。用《礼记》中的一句话来表述,就是“德辉动于内”,“理发诸外”。 时下的礼仪教育太过注重形式,忽视行为主体的内在道德素养。有一本礼仪书上说是要笑不露齿,还有一本书要求微笑时只能露出六颗牙齿。不过,我对着镜子照了照,发现自己如果闭着嘴不露牙,根本就笑不出来,或者只能是皮笑肉不笑。而一旦张开嘴笑,就不能保证只露出六颗牙。也就是说,按照他们的标准,我居然不会微笑! 这种礼仪教育很少或者根本不关注学习者的内在素质。我们在许多宾馆见到过的服务员衣着华美、举止得体,但就是让人没有亲切感。 问:是不是为了迎接奥运会才需要进行礼仪教育呢? 答:这场礼仪教育应是为了民族的长治久安。北京奥运是凝聚民心的绝佳机会,抓住这个机遇,用传统礼仪来提升大众的道德水准,把一件本来早该做的事做好,这对我们民族的发展才有更大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