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网络普及化,在这种情境下,世界性、全球化成为话语的关键词,主题词。西方中心主义盛行,中华民族文化被边缘化,特别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家文化在不断被误读、误解、误导下,重新发现儒学,换言之,重新发现中华民族,就成为时代的诉求。 一 发现儒学,并不是说2000多年来儒学不是实存的存在,也不是说儒学是永远被遮蔽的而未被发现。“发现”(discovery)是后起字,甲骨、金文均不见。《说文解字》“发,躬发也,从弓,癹声。”引申为显现、呈现,《诗.周南.关睢序》:“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毛传:“发,犹见也。”《左传》昭公元年(前541年)记载:“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1]杜预注:“发,见也。”也可申为发觉、发现,《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九年,赵相贯高等事发觉,夷三族。”[2]发觉有发现的意思。 “发”训“见”,“见”为“现”的古文,《广韵.霰部》:“见,露也。现,俗。”“现”是“见”的分别字,《广雅.释诂四》:“见,示也。”《汉书.邹阳传》颜师古注:“见,谓显也”。见在显示意义上与现同。“发现”就是显现、发觉、显示、出现之义,是说以往未被发现的事或物、思想与理论被发现了。 在中华民族历史演化中,儒学曾三次被遮蔽,又重新被发现。春秋时期,诸侯国众多,思想自由,道德觉醒,百家争鸣。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与当时各家各派论辩竞争,而成为“显学”,虽后来儒分为八,但经孟子、荀子的阐扬,儒家兴盛。然各诸侯国为争生存、争霸主,东征西伐,战争不止,统治者大讲功利,着力耕战。虽孔子周游列国,孟子宣扬仁义,但被各国统治者所冷落,所不采,被认为不合时宜。先秦学术自由,统治者不能压抑学术发展,所以儒家与诸子百家一样,依然到各国宣传,传播自家学说,而不受阻挠和干涉。 秦国作为诸侯国之一,采用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指导思想,富国强兵,统一六国,一法度,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废封建,立郡县,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实现了被中华民族二千多年来所效法的政治制度,国家体制的大转变,社会的大转型,于是便激发了一场古与今(今犹言传统与现代)的大辩论。秦始皇34年(前213年),嬴政置酒咸阳宫,参与者有大臣及博士70人。会上仆射周青臣歌功颂德,他说:“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3]”秦始皇听了很喜悦。博士齐人淳于越看法不同,他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4]其意思是说“殷周之王千余岁”[5],是因为其分封子弟,互为枝辅,今去此不师古,怎能维持长久。他的“师古”的言论立即遭到丞相李斯的批判:“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6]这里所谓“当世”,即今犹言现代、当代,他把“师今”与“学古”对立起来,认为“师古”必“非今”,“学古”必“非当世”,非比即彼,势不两立,并以“学古”是“惑乱黔首”,妖言惑众,扰乱人心,破坏国家稳定,危害皇权至尊。于是李斯建议:“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7]《诗》、《书》,百家语是中华民族先秦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诗》、《书》被当时博士奉为经典,百家语是先秦学术宝库。秦始皇、李斯以文化专制主义、学术恐怖主义的政策对待经典文本和儒生博士,实行“烧书坑儒”极端高压手段。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8]始皇怒,贬扶苏于上郡。可见秦皇坑儒,是无可怀疑的。 由分封与郡县制而引发的“古今之辩”,是对传统与现代关系不同意见,即使说诸生“诵法孔子”,也不至于“惑乱黔首”,而动摇强秦的。从博士淳于越的意见来看,完全是从秦王朝长治久安的考虑,而非为“惑乱黔首”的行为,由“古今之辩”而导致“烧书坑儒”,从政治上曲解、误读了儒家,遮蔽了儒学,错焚了《诗》、《书》,误判了儒生,开中华民族历史上大恶列,以致后来,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统治者,都效法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明代烧李贽的书,清代的文字狱,“文化大革命”中的“扫四旧”等。这是儒学第一次被遮蔽。 秦始皇在长期统一战争以后,未予沉溺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以休养生息,依然以法为教,严刑峻法,大征劳役,激起人民反抗,强秦只维持14年就迅速灭亡,始皇帝传至万世的愿望成了泡影,到二世就夭折了。汉在人民抗暴秦的烽火中延生。汉初有智慧、有远见的思想家,都在思考和求索强秦为什么速亡这个重大问题,陆贾和贾谊在《新语》和《新书》中,都强调“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观之上古,验之当世”[9]。“夫谋事不竝仁义者后必败”[10]以“仁义不施”,“刑罚太极”是强秦速亡的主要原因。他们理性地思考古与今、仁义与刑罚、“得天下”与“治天下”的关系时,从中重新发现了儒学。《史记》记载:“陆生(陆贾)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刘邦)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卒灭趙氏,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11]这段对话,最能震撼刘邦的是秦统一天下以后,如果“行仁义,法先圣”,那里有你得天下的份。这就是说,秦速亡的原因是错误地坚持法家为指导思想,没有与时偕行,选择儒家仁义思想治理天下,在社会的转型、朝代的更替、人民的反抗、战争的残酷中重新发现了儒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