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几乎全部是以新文化运动为开端的;群星璀璨,大师辈出。所谓这个运动摧毁了中国文化和造成中国文化断裂等种种流言蜚语,是少数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情绪宣泄。 ·设国学院不是坏事;也不必担心偌大的中国一年才几十个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不过,看了上述材料,人们应该信服:惠及莘莘学子的更好措施是加强中学语文教育。 ·在现代化的国家中,文化取向是公民的私事。如何选取学科生长点、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都是学者应有的自由,也是教授、研究员应有的能力。行政干预,有害无益。历史已经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教训。大权在握的学术官员应该以史为鉴。 中国人民大学打算成立国学院,从下学期起招收本科“国学班”。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中, 这算不上什么大事。孤陋寡闻如笔者,也知道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杭州大学校长沈善洪教授、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武汉大学萧疌(应加草头)夫教授先后在各自的学校中进行过类似的试验。他们都是研究“国学”卓有成就的学者,力避喧嚣,静悄悄试验,外界知道的不多。时至21世纪,环境丕变,人民大学纪宝成校长亲自出马为校内一个新设研究院造势,多次发表文章(见《南方周末》5月26日、《光明日报》6月7日),一再接受记者访谈(见6月1日《新京报》、6月8日《南方都市报》),先声夺人(以下引用这四篇文章和访谈,不再注明出处);市场经济改变了学校运作方式,于兹可见一斑。 值得注意的倒是纪校长在文章和访谈中为鼓吹“振兴国学”,提出一系列颇为别致的论点。尽管其中大都是流行多年的说法,但斯时斯地集中推出,不失为当前某种思潮的代表;而其中不少评论与历史事实及众多学者接受的学理出入较大,作为研究近代中国的书生,有责任贡献刍言。纪校长的研究领域是商业经济,对中国近代史有所不察,并不奇怪。笔者的献言如有可取之处,那是关注领域不同所致;不妥之处则请不吝指教。 (一)史实错误之一:新文化运动摧毁了“国学”。 高喊“重振国学”,自然有个前提:“国学”式微了。这倒符合实际;问题是原因何在?纪校长断言:这是新文化运动的罪过。这不是纪校长发明的,海内外早就有人持这样的论调。令人惋惜的是纪校长人云亦云,未经考量,轻信他人的论断。 新文化运动是什么?它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是推动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蜕变中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任何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必须有这样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先导,其成败是现代化事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如果没有发端于鸦片战争前后的广义的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可能至今还是俯伏在专制君主脚下山呼万岁的臣民。 就以中国文化来说吧。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是福音还是灾难?让我们看看事实:据中国近代文化史丛书编委会和北京市历史学会合编的《中国文化史书、文目录汇编稿》(打印本,1984年10月)提供的资料,从20世纪初至1983年,中国大陆和港台研究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和有关的书籍就有1200种。其中20世纪初出版的寥寥无几,绝大部分是新文化运动开始后出版的;而1949年以后的则大都是港台出版的。 众所周知,除了寥若晨星的西方在华传教士和外国汉学家的文章和著作外,19世纪中国几乎是儒家经学的一统天下,谈不上有什么现代意义的中国文化研究。由此可见,是新文化运动给中国文化的研究开辟了新纪元。 纪校长显然不认同这样的事实。为了支撑他的论断,他作了这样的论证:“如陈独秀曾称,‘全部十三经,不容于民主国家者盖十之九九,此物不遭焚禁,孔庙不毁,共和招牌,当然挂不长久’(《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第320页)。吴稚晖对中国社会所长期尊奉的孔子等先秦诸贤,极尽奚落、挖苦、咒骂之能事,将其称为‘周秦间几个死鬼’,断言‘国学大盛,政治无不腐败’(《吴稚晖学术论著》,第124页)。”如此等等。 没有系统全面研究过新文化运动的人们,有此疑虑并不奇怪。鄙意以为弄清几个基本情况,疑虑不难迎刃而解。 1.新文化运动是民间知识分子发动的思想文化运动,其基本形式是自由讨论,任何人的意见都没有什么强制力,人人自由选择,即使有极端主张,也是说说而已。例如。吴稚辉曾高喊要把线装书丢到茅厕中去,恐怕连他自己也不会那样干。一个国家的公民,在这样的自由表达的环境中成长,有利于多数人逐步树立理性的态度。 2.新文化运动提倡人权与科学,1919年开始改为民主与科学,基本内容是一致的。胡适嫌这个口号笼统,进一步概括为:以“评判的态度”,“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这是非常全面和稳健的主张,而实践结果则成绩斐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