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晚清“蜀學”的影響與地位

http://www.newdu.com 2017-12-14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晚清“蜀學”的影響與地位
    舒大剛
    (四川大學古籍所,成都,610064)
    “蜀學”是一個古老的概念,其事起於西京,其词則成於東漢[1]。博攷載籍,“蜀學”一名蓋含三義,即學人、學校、學術。《漢書》所謂:文翁興學,“大化蜀地,蜀地學於京師者比齊魯焉”[2];《三國志》載秦宓言:“蜀本無學士,文翁遣相如(?)東受《七經》,還教吏民,於是蜀學比於齊魯”[3];《華陽國志》亦謂“學徒麟萃,蜀學比於齊魯”[4],三處所指皆“蜀中學人”。宋吕陶〈府學經史閣落成記〉:“蜀學之盛,冠天下而垂無窮者,其具有三:一曰文翁之石室,二曰高公之禮殿,三曰石壁之九經。”[5]《建炎雜記》列“蜀學”條目:“郡國之學,最盛於成都,學官二人,皆朝廷遴選;弟子員至四百人,他學者亦數百人。”[6]二處所指皆教育機構,即“蜀中學校”。李石〈蘇文忠集御叙跋〉:“臣竊聞之王安石以‘新説’行,學者尚同,如聖門一貫之説,僭也。先正文忠公蘇軾首闢其説,是為元祐學,人謂‘蜀學’云。時又有‘洛學’,本程頥;‘朔學’,本劉摯,皆曰元祐學,相羽翼以攻新説”云云[7];以及張之洞〈尊經書院記〉述辦院宗旨:“紹先哲,起蜀學。”[8]乃學術流派,即“蜀中學術”。唯斯三者乃爲“蜀學”三大要素。無論是審視古代“蜀學”,抑或是評價近代“蜀學”,都應以此三要素爲攷察目標,唯其如此,乃成爲一完整之“蜀學”概念,也才能准確全面地評估巴蜀地區學術之地位與價值。本文所要考察的“晚清蜀學”即兼此三者而言。
    一、晚清“蜀學”的概况及其成就
    本文所討論的“晚清”,係指道光後期(即1840年鸦片战争後)至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清帝退位爲止。此70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之一,也是中西學術交鋒,新舊觀念激蕩,各種思想學術異常活躍的時期。在此期間,咸豐初年興起的太平天國運動,使原來人文薈萃之地的江浙地區“受祸最烈,文獻蕩然”,致使“百學中落”[9]。相反偏處於内陸的四川地區,社會相對穩定,物産素稱富庶,爲文化學術的发展准備了條件。近代“蜀學”正是在這樣一個特定環境下産生和形成的。“蜀學”的三大要素(即學校、學人、學術)在這一時期都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和壯大。
    (一)晚清巴蜀書院,名列全國前茅
    從學校而言,巴蜀地方政府辦學全國最早,淵源有自。漢景帝末年文翁“石室”,首開郡縣官學先河,教澤流衍,蔚然成風。及至清代,四川舉辦的各類學校仍居全國前列,僅就傳統書院和新式學堂論,其數量都居全國之首。
    關於清代四川的書院數量,《中國書院制度研究》一書統計有383所,居全國第二[10]。而胡昭曦先生《四川書院史》前後兩版的統計,一爲504所,一爲552所。依此數據,清代四川書院在全國的排名,肯定還會上昇。胡先生還分析,四川552所書院中,明確可以認定是鴉片戰爭以後建立的有146所。另有143所建立日期不詳,但因其資料多見於咸豐以後地方志,“可以說這143所書院中的多數是鴉片戰爭以後建立的”,因此晚清四川所建書院應是146所+143所,佔整個清代四川書院近一半左右[11],可见晚清是四川書院大發展時期。
    除舊式書院外,四川還是新式學堂設置最早的地區之一。中日甲午海戰後,光緒皇帝繼1895年批准天津成立北洋學堂(天津大學前身)後,於1896年批准成都成立了四川中西學堂(四川大學前身)、上海成立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在近代史上最早设置的幾所新式學堂中,四川中西學堂就是其中之一。1902年中西學堂與錦江書院、尊經書院合併成立四川省城大學堂(或四川通省高等學堂),是四川最早的綜合性大學。
    “戊戌變法”倡議“改書院,興學校”,光緒二十四年、二十七年分別頒布〈改書院爲學校上諭〉、〈改書院爲學堂上諭〉,二十八年、二十九年又頒布“壬寅學制”、“戊戌學制”,一時間,“所有書院,於省城改設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均改設中學堂,各州縣均改設小學堂”,四川各地書院紛紛改成初、中、高等新式學堂。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學制”頒布後,在四川省城組建了更多高等专門學堂,形成四川師範學堂(1905年)和五大專門學堂:四川法政學堂(1906年)、四川農業學堂(1906年)、四川外國語學堂(1906年)、四川工業學堂(1908年)、四川存古學堂(1910年),全面推行新式教育,他们和四川高等學堂一起,構成清末四川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以上這些學校,後來逐漸歸入國立四川大學。民國初年调整各地高等學堂,四川成都仍然是“五大學區”之一,穩居西部中國之首。這些大學專業涵蓋了文、理、工、農、外語、師範七大領域,融彙了傳統與新學諸要素,爲构建晚清“蜀學”提供了學術沃野和廣闊前景。
    在晚清衆多書院和學堂之中,特別需要提到的是錦江書院、尊經書院和中西學堂,錦江書院於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在文翁石室遗址上建立,主要學習制藝八股詩文,爲科舉服務。尊經書院是同治十三年(1874)洋務派首領、四川學政張之洞創辦,貫徹“中學爲體,西學爲用”、“通經致用”方針,不課制藝,專習儒典。中西學堂爲培養“通達時務之才”,聘請英、法教習,“分課華文、西文、算學”,體現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徵。由是觀之,尊經書院、錦江書院和中西學堂分別代表了近代學校的三種類型:錦江書院重辭章,爲科舉;尊經書院重經學,重致用;中西學堂重西學,講科學。分别代表科舉、改良和科學三種形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