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传统文化博士生导师。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曾说,当老师的工作便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我们现在的老师却越来越失去这种功能,变成了只是传授知识甚至是某种技能的工具,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我对此感到非常困惑。 社会发展进步是经济文化互动的过程,文化不应只是一种点缀品。现代社会中有许多种文化,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文化应该是指精神风貌,从这个层面,哲学应是文化的核心,这个文化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生活样式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迷茫和困惑,而我们现在的困惑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有关。首先,我们的时代是自由市场经济的时代,靠实力和智能的竞争,甚至提出了知识资本的概念,从而将知识也作为资本进入市场交易,引起我们思想中的许多困惑,即造成了智能与品行矛盾的加剧。大家担忧智能欠缺,而很少考虑品行的欠缺,这本来不是一种矛盾,而时代让知识进入市场,使我们忘了知识本来的功能。其次,知识爆炸、泛滥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特点。机械工业时代,人们哀叹人已沦为机器的奴隶;现代社会,人们哀叹自己成为知识的奴隶。比如,我们要求学生做论文要穷尽前人的研究,这不是做学问的好办法,做学问关键在于有所体会。现在很多人为了避免与他人重复,而挖空心思编造一套或是专找别人未做过的。这就是因为我们成了知识的奴隶。孔子云:“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我们如何不被物役是最重要的。最后,教育的失误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问题。有人说,我们现在的教育都不是全面素质的教育,而只是职业技能的培训,这是很多国家都面临的问题。 我们的时代是追求个性解放、自我发展的时代,但同时又受到各种制约,困惑便由此而来。那么应如何解决此问题呢?一方面,我们要慢慢改变社会环境,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从个人修为上着手。具体而言,我们应将为学与为人结合起来,经常问一下掌握知识的目的何在,怎样才能发挥知识的价值。首先,我们要调整文化的结构。我们目前在文化引导和教育课程设置上都存在失衡的现象:偏重于科技文化而轻视人文文化直接导致了现在社会中所出现的多种困惑;近一百年的特定历史条件又造成了我们重视西方文化而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良倾向,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予以调整的。其次,注重社会的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 以上均是从外部条件的改善来说的,下面我们将从内因来谈任何提高个人修养。这里说的修养不仅仅是道德上的,而是一个全面素质提高的过程。 第一、确立一个基本的做人的品德是全面素质培养的基础 我认为最基础的就是要有羞耻之心。另外还有守信,“信”不仅是做人的基本品德,也是一定的社会公德。此外,人还应有一定的节气。在具备了以上品德之后,我们应如何对待人生呢?从儒家而言要有羞耻心,要知耻;从道家而言要有无为心,不要夹杂私心或违背了整个环境去发展自己,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是在争命,其实,有时随命反而会更好;从佛教而言要有平常心,得也不喜,失也不悲,有一个平常的心态很重要。 第二、基本社会道德品质的养成 社会道德即人际关系,古代已有归纳即: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妻。社会发展中,由于君主专制思潮,将这五种本来是双向的关系变成了单向的伦理关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我们的古书中其实都是双向的。“敬伦”也就成为基本的社会道德之一。此外,敬业也是基本社会道德的一个要求。而我们现在很多地方都是失序的,这种失序对社会发展是不利的,因为它违背了基本的社会分工。所以,我们对社会要有一个基本的观念,对伦常要有一个基本的维护,对伦常关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概言之,敬伦、敬业便是对社会道德品质的两大基本要求。 第三、审美情趣的培养 每个人艺术方面的修养是非常重要的。道德修养与艺术修养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两部分。艺术修养通常指审美的培养,不断提高我们欣赏艺术的品位,从中可以获得关于自然、人生的体会。审美情趣在于对艺术欣赏的格调,对艺术欣赏品位提高,也会影响其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艺术。艺术要讲究经营布置,搭配得当才会成为一种艺术品。所以,审美情趣有高的格调,才能对艺术有深刻的理解,不仅培养了我们对美的欣赏,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理事处世的艺术。因此,美育与德育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美育对人的影响往往比单纯的德育大得多。 第四、增强应对环境的能力 社会是千变万化的,我们要跟上时代步伐,就必须适应时代提出的要求,这不是跟社会抗拒,而是如何顺应环境,改造社会。另外,还有如何应对自己的“穷通”的问题。个人在碰到得意或失意时应如何对待是我们要学的。一个人的成功是机遇和才能的结合,我们能够坦然面对挫折是一个人素质中非常重要的。 第五、涵养的问题 关键在于虚心待人接物。一个人要做到事事时时都能谦虚谨慎并不是很容易的,尤其在不如自己的人面前,这要经过长期的自我培养才能达到。正所谓:“谦受益,满招损。”自满的人就会表现出缺乏涵养。 第六、对生命的意义、人生价值的认定 生命的意义何在?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些问题不能解决就会带来困惑。我们都很希望实现自我的价值,并为自己设计了一套方案,但这种方案与整个社会并不一定能够切合,因而这种自我设计也不能完全实现。我们的自我设计必须和社会需要、社会环境密切联系在一起。正象儒家所讲的那样,只有在对社会的服务中才能实现个人价值,这并不是抹煞个性,恰恰指出了实现个性的方法。孔子云:“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人生价值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的。 那么对生命的意义应该如何看待?我们现在讨论终极关怀,生命的意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涉及生命延续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三类:.1)西方文化传统,主要集中于基督教。生命是上帝赋予的(从肉体到灵魂)。个人无非是借父母之身而出生,人人都是上帝的子女,人与人之间都是兄弟姐妹关系,上帝赋予的生命只有一次,死后肉体消失,灵魂则上天堂或下地狱。未说有第二次生命的问题。主张灵魂永恒,只对自己负责,只对上帝负责,“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下,管住自己是很重要的。2)印度文化圈。主要讲轮回。这是印度古代哲学宗教中就讲的,而佛教讲的是如何超脱轮回的问题。个体生命的流转是个体性的,是个体的行为、言论、思想决定自己的轮回。来世如何,是所谓的自作自受,与他人无关,关心的也是个体,并且更关注于生命的未来。3)以中国为核心的汉文化圈,主要是儒家文化。一个人有魂也有魄,都是气。死了以后,浊气下降,清气上扬,魄腐烂,魂消散。个体的生命有生又有死,但生命却是不消灭的。个体死了,但生命在子孙身上延续,讲究的是代代相传。这与西方和印度文化都不同,中国讲究对子孙负责,对父母负责。前两者重点关心自己,而后者则关怀子孙后代,要求造福后代。中国的生命观不是个体的生命观,而是群体的,甚至是包括天地在内的大生命观。这种大生命观在我们今天的时代是很有意义的。 所以个人修养的提高是有着非常丰富的含义的。现代社会越发展,科技越发达,对个人修养的要求越高,更要求人们约束自己,尊重自然,保护资源。人天生有创造的欲望和成就的满足感,这是好的,但关键是如何创造。在科技的发展中如果有这种灵魂,则其必然会考虑要不要这种创造,要不要这种满足感。同样,民主越发展,个人越自由,同时也要求个人更加自觉的约束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出人人平等自由的民主环境。 在对个人修养日益提高的现代社会,我们既要提高智能,又要提高品行,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并对我们的困惑有所解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