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荷露尖展旺盛之势 时下,国学教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 《弟子规》《三字经》《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四字歌》……闻听清脆爽朗的读书声,记者走进位于汾河岸边的山西国学教育基地。这里窗明几净,恬静典雅,走廊里、墙壁上、花坛旁,处处可见国学经典名言,经典早教大讲堂、双语经典学堂、书画艺术学堂、史地明智学堂、数学启慧学堂、德音雅乐学堂、国学智慧书屋等,氤氲浓郁的国学氛围。山西国学教育委员会李刚教授说:“国学经典蕴含着取之不尽的仁爱、孝道、礼仪等传统美德内容,‘修炼国学童子功,成就孩子大人生’,是我们至高的追求。”在山西,国学教育基地、止谦家塾、北辰学校、大方国学教育培训学校、文瀛书院、燕声经典等处专家学者讲授《老子》《中庸》《资治通鉴》等。在襄汾县北贾村,处处可见《论语》等的名言警句,这里以弘扬国学治村,提倡孝悌忠信、尊老爱幼,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示范村。在山东,曲阜市提出建设“大爱之城、诚信之诚、孝德之城、仁德之城”,为每个村庄配备一名儒学讲师,形成“村村讲儒学,户户颂和风”的新气象。这里的儒源文化体验基地、儒商文化培训基地、师德教育基地、政德教育基地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河南,郑州的少年先锋学校,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有学生近4000人,主授国学,与其他学科融合,培养目标是“励德励志,有行有慧”,近年来送孩子到这里学习的家长排成长龙。在陕西,榆林的燕翼堂私塾,以学习国学为孩子奠基人生,被誉为“第一雅宅”,由此掀起了名为“书香榆林”的全市读国学经典活动。 山西国学教育基地精编的国学启蒙教材,语言简洁,朗朗上口,适合幼儿诵读。山西国学教育基地龙城书院院长王建平说:“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诵读的快乐,我们总结出一套‘愉悦式教学法’,比如到荷塘边观察荷花,让孩子们弹起古琴吟唱《爱莲说》,使其体悟‘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人格’。让孩子在书院里、田野边自由选择蕴含国学内容的书画、手工、歌舞、吟诵、国学知识竞赛等等。” “国学热唤醒了民族文化特别是传统道德的基因。”李刚说,“凡是坚持学习国学的,成年人思想有了转变,德行有了提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了价值追求,工作态度趋向认真负责;家庭、同事、社区内关系趋向和谐;学国学的少年青年,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自律。” 清溪流淌伴泥沙俱下 记者跟随几位国学教育专家考察了京、晋、鲁、冀、陕、粤等地的国学教育,在惊喜于“国学热”涌起的同时,又忧思“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状况。有的办学者只是喜欢国学,却不懂国学,难以科学地确定课程内容和次序先后,以致违背了少儿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如不教孩子们认字,而只背经书,从两三岁到八九岁,孩子们背了数万字的经书,但把经书上的字写出来却不认识,更不明字义,把孩子们训练成了“复读机”;有的让两三岁孩子背诵艰涩难懂的《易经》《老子》《庄子》等。为此国学专家提出,要“学文”与“育人”并重,遵循幼儿、少年至青年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科学安排学习国学的先后次序。 在考察中记者发现,有的国学堂把培养目标单纯定为“培养圣贤”,“培养天才精英”;有的把孩子封闭在学堂里,怕孩子回家或到社会上受消极影响而抵消了学堂的教育成果;有的过分注重形式,忽视了对国学内容的理解和精神实质的传承;有少数学堂图名图利,功利色彩较浓……对此,国际儒学联合会主任张践指出,“要培养‘精英’,但不可拔苗助长,要因材施教,不可能让学生都成了天才和精英,大多数还是要培养成为有道德、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不能让孩子们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要注重培养孩子们对是非善恶的识别能力,提高他们对负面东西的免疫力。” 社会普遍认为弘扬国学现在是“两头热,中间冷”。高层领导很重视,把重要意义、工作方针、指导思想都讲清楚了;众多专家学者也呼吁,把我们的“根”留住,为孩子们的人生奠基。在基层,传授国学、学习国学的积极性也很高,而中间却出现了“梗阻”,有的地方教育部门和官员对此认识模糊,有的思想上不认同,对传统文化多有曲解、误解和担心,采取“不支持,不反对,不干预”的“三不态度”。 教育部下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纲要》,但不少学校不去积极落实,在追求“升学率”的惯性中,不愿顾及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已在全国正式发行,但在一些学校被束之高阁,被“应试教育”的教材挤在一边。有的高校学生学习过度专业化,放松甚至放弃传道、悟道、释惑。 有的教师没有准确把握古圣先贤的国学思想,在诠释国学时,只注重只言片语,任意发挥;有的“戏说”四书五经,戏说传统文化。有些大学生、研究生,即使是中文、历史专业毕业的,也教不了“四书”,讲不了《史记》。专家、学者认为,要从战略的高度看待和培养国学师资人才,选拔一批内外双修、德才兼备的热爱国学的在职教师进行强化培训,使之取得资质,尽快上岗,解决优质国学师资严重缺乏的问题。 “冷思考”中出科学对策 针对当前的“国学热”,众多专家、学者开始了“冷思考”。5位全国著名国学教育家、专家联名发出《学国学“经亦求精”的公开信》,呼吁尽快加以规范和引导,让国学教育“路子走正,方法科学,效果优质”。 传播国学,首要的是弄清国学的本义,准确把握古圣先贤的思想。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主任王殿卿认为,要加强对国学教育的研究,通过深入分析、界定,分出哪些是应当继承的精华,哪些是该舍弃的糟粕,有扬弃地继承。要坚持继承和发展互相促进,适应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找准其与当代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在“结合与创新”上下功夫。 如何遵循教育认知规律、提高教育效果?李刚认为,要针对不同受众的情况,加以分类指导。分清人文背景、文化基础、从事职业的不同,以及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习惯习俗的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施教办法,以联系实际的、深入浅出的、辩证说理的、循序渐进的、为各层次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授国学,传道授业,释疑解惑;使受众通理明德,修身养性,增长做人、做事的智慧,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考察、调研,专家、学者认为,要尽快建立健全国学教育体系。曲阜师范大学国学教授骆承烈提出,可分纵、横两个方面展开。“纵”即各级政府推动,做到有组织、有机构、有人员。如成立弘扬传统文化指导促进委员会,下设办事机构,掌握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制定政策,加强引导与调控;组织有较高水平的国学宣讲团,巡回演讲。“横”则要让国学进机关、进学校、进家庭、进工厂、进农村、进社区、进军营,形成良好的氛围,使普及效果不断提高和深化。 “教育部门应拿出具体工作方案并加快推进力度,审慎而积极地开放和改造现有教育体制,改革教育内容和方式。如在语文教材上不能‘去古典化’‘去乡土化’;教学方式上,应改‘灌输式’‘填鸭式’为‘启发式’,改‘一刀切’为因材施教等等”,王建平提出,“应对民办国学私塾、学堂、书院等予以政策支持,对各方面都完善和成熟的,使其名正言顺,让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平等竞争。可以考虑借鉴广东潮州的做法,批准一些民办的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国学教育学校,使学习内容、学籍从纵向上衔接起来。对已办学校质量较好的优先批准,已办学校尚不合格的,要加强指导,达标后可批准。废除一些地方有关民办国学幼儿园孩子不能上公办小学等不合理规定。”(本报记者 邢兆远 李建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