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品读经典 >

必读!有趣的中国

http://www.newdu.com 2017-12-14 人民日报海外版 佚名 参加讨论

    在日本,有这样一套丛书,每年一本,让日本读者从《人民日报》中了解现代中国
    
    《必读!有趣的中国》第十卷
    
    三潴正道教授(左)和他的团队
    最近,由日本侨报社出版的《必读!有趣的中国》第十卷出炉了。和之前的九卷一样,这本书精选了60篇过去一年刊登在《人民日报》的报道,译成日语向日本读者介绍现代中国。
    客观科学的态度,
    对长期观察中国必不可少
    今年的《必读!有趣的中国》共分日本和中国、区域发展、迈向法治、环境问题、农村与都市、平民生活、青年话题、文化与传统、二十世纪回顾等15个主题。每个主题下精选4篇最能反映时下中国世态民情发展变化的报道,并对文章进行简单的点评。
    比如序篇选登的是清华大学教授何兆武的《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文末点评认为:“所谓新常态,实际上是中国对新增长方式的探索,关键是创新与创业。文章直面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问题,如何解决科学与伦理之间的矛盾,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在“日本和中国”主题下,该书选登了《一直朝前走,不要往两边看》一文。文章通过缅怀享誉中国的日本影星高仓健,呼唤中日两国社会重温其所扮演角色身上执著、坚毅的精神,解决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除了中日关系、十三五规划等重大事件,该书也遴选了不少诸如镇江街边理发店23年不涨价、长沙无人看管书店等反映中国普通百姓生活的“小事”。
    这一丛书的主编是日本丽泽大学教授三潴正道。他告诉本报记者:“《人民日报》的报道有助于汉语学习者与时俱进地了解中国,我希望持有各种观点的日本人都读一读这本书,培养客观、科学的看法,对长期观察中国必不可少。”
    《人民日报》有很多
    有趣故事和深刻观点
    自称“比新中国年长一岁”的三潴就读东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时,《人民日报》是系里的指定教材。上世纪80年代初,三潴在担任日本青年友好访华团翻译时,发现自己分不清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别,他下决心自我挑战——每天4点起床阅读《人民日报》,这一习惯保持至今。
    三潴说:“我非常庆幸当初的决定。通过阅读人民日报,我对中国的了解从片断变为整体。”一开始,人民日报只有8版,但全部念完要花很多时间。这些年,人民日报版面不断增加,从2009年的16版扩充到现在的24版。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每天花费的时间却减少了。
    在长期的汉语教学中,三潴发现日本学生学到一定阶段后会遭遇“瓶颈”,原因是日本汉语教学体系中缺乏对议论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而《人民日报》的许多文章属于标准的议论文,是非常好的教材。
    2007年前后,他在阅读《人民日报》的过程中也发现了新的变化——反“唯GDP论”、反腐败等话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报纸上。他认为,这反映了中国党和政府的自净能力。他萌发了通过《人民日报》让日本读者更客观公正理解现代中国变化的想法。
    三潴教授说:“在多数日本人印象中,《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虽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很刻板。我要告诉读者,《人民日报》上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和深刻的观点。”
    三潴设计了一个有274个条目的分类索引。他每天精读3篇《人民日报》报道,每个月从中选出8篇备选,到年底再从中精选出60篇,归入15个主题翻译结集。反映中国普通人的生活和心态、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是其选择译文的重要标准。
    翻阅三潴为这一系列丛书撰写的序以及15个主题的划分,记者惊讶于他对中国热点把握的精准以及对中日两国共同面临问题的情之切、思之深。
    在今年新书的序言中,他写道:大多数日本人认为,和《人民日报》相比,日本报纸的报道更客观。但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人民日报》更加客观。中国有“他山之石”一说,“好的就是好的”。即使在中日关系恶化时期,对日本的优点也始终抱着谦虚坦荡的学习态度予以报道。而日本报纸对中国总是抱着批评的态度,对中国值得学习的地方视而不见。
    丛书受到日本主流媒体
    和读者的好评
    《必读!有趣的中国》系列丛书面世后,受到日本主流媒体和读者的好评。《朝日新闻》认为,该书对日本读者了解中国人现在关心的问题、中国媒体又是如何报道这些问题很有帮助。NHK还邀请三潴参加访谈节目,介绍这本书的出版体会。
    日本侨报社总编辑段跃中告诉记者,在中日关系面临困难,日本出版市场充斥“嫌中论”的背景下,这套系列丛书是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
    三潴告诉本报记者,阅读《人民日报》的另一大乐趣在于研究语法和词汇。《人民日报》数据库的建立让了解词义的历史演变变得更加方便。比如“付诸”一词,只要检索不同年代的不同搭配,就能理解其中的变化。面对新词汇的大量涌现,他把《人民日报》是否使用作为判断基准之一。
    除此之外,从2001年开始,三潴在网络上开设了每周一期的“现代中国放大镜”时事专栏,至今已刊登文章700多篇。三潴还组织百余名汉语爱好者成立了公益团体而立会,致力于将更多中国优秀书籍翻译成日语介绍给日本读者。每年,有30名以上的会员利用业余时间志愿翻译《必读!有趣的中国》一书。
    三潴告诉记者,日本有很多小说、电视剧和动漫在中国非常流行,比如村上春树的作品。这背后依靠大量日文中译人才支撑。改革开放以来,大量长期生活在日本的中国人,充实了翻译队伍。相比之下,中文日译人才主要是二战之前曾在中国生活过的日本人,如今都已年届高龄逐渐退休。而立会成员希望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为满足不断增加的中文日译需求做贡献。(记者田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