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儿竞把清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在刚刚过去的中元节,国内不少城镇的街头巷尾都出现焚烧纸锭、放河灯、祭奠先人的民间仪式。相比其他传统节日,中元节却透着一股“寒意”,人们也习惯称之为“鬼节”,甚至还有人认为中元节是“封建迷信”而对它嗤之以鼻。传统悠久的节日渐渐变了味儿,现在我们该怎样过中元节? 是普度众生,更是孝道 “中国传统节日是一个完整体系,各有分工。与祖先信仰相关的节日每年就有三个。”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教授萧放告诉记者,相比于清明节对家族祖先的追怀,寒衣节为亡人送衣物,中元节的特点是一种超越家族的普度众生,祭奠的是所有先人,这和古代的佛道信仰有关。 中元节的由来,可谓源远流长。传统节日的起源多半与农业时令相关,中元节适逢秋收,亦不例外,本有祈求丰年之意。后来随着佛道信仰的兴起,中元节也和一则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相结合,从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就是目连救母的故事。 “目连之母青提是一个富有却刻薄之人,死后堕入阿鼻地狱。佛陀告诉目连,要救母亲于‘倒悬’,就不能只救一人,而要让所有‘倒悬’者脱离苦难,让饿鬼也有饭吃。”知名人文学者李汉秋说,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属于梵语音译,意思是“倒悬”,这是目连故事的起点,更具有浓厚的佛教意味。 不过,目连故事也深受儒家传统孝道影响,且不同于“二十四孝”单纯的敬老爱亲,它融合了从“小家之爱”到“众生之爱”的丰富内涵。“应该说,孝一直都是中元节的核心,由孝亲到爱人,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伦理秩序。甚至到现在,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还把母亲节定为七月十五这一天。”李汉秋说。 有文化认同,还有“香火” 随着传统文化热的盛行,端午、七夕等传统节日逐渐回归大众视野,相比之下,中元节的位置却有些尴尬。“年轻人对中元节越来越陌生,这跟中元节本身比较深厚的传统信仰、文化内涵特色有关。相比之下,年轻人关注的也许是消费性、娱乐性更强的节日。”萧放表示,和国内的日渐边缘化相比,海外华人对中元节反而更为重视。 以马来西亚的华人为例,萧放说,每逢中元节,当地华人成立的“中元联合会”会组织祭祀活动,以此强化自身的文化认同和社区凝聚力,促进生存状态的合理化。同时,联合会还会给华文教育筹款,延续海外华人社区的文化“香火”。 “在提倡传统文化走出去的今天,我们应该更注重中元节背后的文化内涵,而不是贴上‘封建’标签,一概抹杀。对于中元节,一面要尽量避开怪力乱神的部分,一面也要看到支撑它的孝道与博爱精神,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凝聚力。”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部主任侯仰军说。 要活泼热闹,也要感恩 “西方的万圣节原本有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宗教内涵,但这不妨碍它成为一个有趣而形式丰富的节日,尤其是儿童特别喜欢。”萧放说,中元节其实也有不少兼具娱乐性与观赏性的仪式,譬如放河灯,就是一种能够在传承上积极创新、吸引年轻人参与的重要形式。 除此之外,东南亚国家华人群体所举行的“庆赞中元”的节庆方式,也是很好的参照。演剧、唱歌、选秀等多姿多彩的娱乐元素在舞台上进行,更多人在热闹祥和的氛围中集会、交游,体现出中元节特有的“人鬼同欢”的氛围。 “所谓人鬼同欢,其实是人和自己精神的沟通。在对传统的归复中,我们实现了精神的寄托和调整,也获得了更加积极的人生态度。”谈及中元节深层的文化心理,萧放说。而在侯仰军看来,摒除了故弄玄虚的元素,中元节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孝的弘扬培养感恩之心,增进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与其在电脑屏幕上点个蜡烛,追思逝者,不如亲临节日现场,好好过个中元节。”在侯仰军看来,回归传统、重新出发,也许才是移风易俗最好的方式。(记者 鲁博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