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竞渡相传为汨罗 回首诗里说端午

http://www.newdu.com 2017-12-14 人民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说起端午节,我们最熟悉的大概是屈原、龙舟与粽子。但这种熟悉不仅指今天,唐朝时,就已经是这样了。比如当时有首《端午》诗: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诗的作者文秀,是从江南去寓居京城长安的诗僧。生卒年虽已不详,但从他的作品、和别人的交游来看,大概在唐昭宗年间、公元885年前后在世活动。从这首诗来看,一千一百多年前,大家就已经在问了: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啊。诗里的回答是:大概可能,据老辈人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这问答,和今天没什么区别。
    比这位早些年,我们更熟悉的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讲龙舟竞渡的诗:
    竞渡相传为汨罗,
    不能止遏意无他。
    自经放逐来憔悴,
    能校灵均死几多。
    “竞渡相传为汨罗”,和“万古传闻为屈原”基本上是一个意思。唐朝人的古人,也是我们的古人。他们当年揣测古人、琢磨端午节,就像我们今天揣测我们的古人、琢磨端午一样。
    关于端午和屈原、粽子的“万古传闻”,比较知名的则是: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
    蛟龙抢三闾大夫祭品这个传说,记录在《续齐谐记》里。这本集子的作者吴均,比白居易和文秀还要早几百年,是南北朝时人,生卒年在公元469—520年,就是生于刘宋年间,逝于萧梁年间。也就是说包粽以防蛟龙抢食这个说法,至少从南北朝时就开始流传了。
    吴均本人其实是个精于史学的学者。《续齐谐记》虽是个记载传说神话逸闻的集子,如今也只残存数条记载,却颇有民俗源流辨析的价值。比如其中还有一条“今世人(九月)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就和重阳习俗缘起的传说有关。
    上个世纪40年代,闻一多曾作《端午考》,其中就曾引用《续齐谐记》里面所记载的传说。按闻一多的考辨推测,“端午的起源与龙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古代吴越民族——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简言之,一个龙的节日”。
    琢磨端午的风俗缘起,真是件让我们一两千年都乐此不疲的事。具体的习俗在时间的流淌中有变化更新,节日却在这个过程中传承了下来,装进了新时代的精神。闻一多在《端午的历史教育》一文中,正是如此解释“端午”的意义。
    端午的习俗,除了龙舟和粽子,以前还有挂菖蒲、艾叶。端午节时间在五月初五。古人把这个时间视作“恶月”“恶日”,五毒尽出,因此需要驱毒辟邪。菖蒲、艾草能驱蛇虫鼠蚁,渐渐也就有了象征的意义。宋朝时还有挂钟馗天师像的风俗,大致是受了道教流行的影响,有捉鬼收五毒辟邪的祈愿在内。
    网上有一首讹传为苏轼所作的“词”,倒是很好地“归纳”了端午的一系列习俗:“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从文字看,多半是时人托名戏作。不过苏轼倒确实有一首讲端午习俗的词——《浣溪沙·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系彩线,挂灵符,浴兰汤……这首词据信是苏轼写给侍妾朝云的,顺手记下了宋代端午的几桩习俗。
    这里要说说沐浴兰汤这回事。端午节古时候又有个称法叫“沐兰节”。汉代的《大戴礼记》中已有端午时“蓄兰为沐浴”的说法。甚至在屈原的《九歌·云中君》里都有“浴兰汤兮沐芳”的表述。所谓兰汤,不一定是兰草泡煮的水。以合适的药草浸泡用于沐浴,这种端午来临、天热起来时的健康生活方式,看来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久远。
    宋时,在宫廷里,逢端午,还要贴一些诗句在禁中门帐上,或许意在增加喜庆气氛。南宋绍兴十三年,暮年的李清照在临安(杭州),还曾替人代笔作《端午帖子》,皇帝阁、皇后阁、夫人阁各一首。比如《夫人阁端午帖子》是“三官催解粽,妆罢未天明。便面天题字,歌头御赐名”,大致是取吉利话来表达祝愿。(吴画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