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 A Manifesto on the Reappraisal of Chinese Culture: Our Joint Understanding of the Sinological Study Relating to World Cultural Outlook 牟宗三 徐复观 张君劢 唐君毅 合撰 By Carson Chang,Hsu Foo-kwan,Mou Chung-san and Tang Chun-i 目录 (一至四章) 一、前言─我们发表此宣言之理由 二、世界人士研究中国学术文化之三种动机与道路及其缺点 三、中国历史文化之精神生命之肯定 四、中国哲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中之地位及其与西方文化之不同 (五至八章) 五、中国文化之伦理道德与宗教精神 六、中国心性之学的意义 七、中国历史文化所以长久之理由 八、中国文化之发展与科学 (九至十二章) 九、中国文化之发展与民主建国 十、我们对中国现代政治史之认识 十一、我们对于西方文化之期望,及西方所应学习于东方之智慧者 十二、我们对于世界学术思想之期望 背景:1958年,大陆在为“大跃进”而“放卫星”、说假话...... 1958年元旦,在香港由唐君毅起草,当代新儒家的第二代人物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四先生在《民主评论》上联名发表了《中国文化与世界》。《宣言》的全称为《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宣言》的大标题下面还有一段小标题,即:“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 1957年,唐君毅到美国访问,他在与张君劢谈及欧美学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方式及观点多有不当时,拟联名发表一份文件以纠正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问题的偏见。后由张君劢致函在台湾的牟宗三、徐复观征求意见,然后由唐君毅负责起草,寄给张君劢、牟宗三过目,二人未表示其他意见就签署了。当寄给徐复观时,徐作了两点修正,一是关于政治方面,徐复观认为要将中国文化精神中可以与民主政治相通的疏导出来,推动中国的民主政治。这一点原稿讲的似乎不太充分,徐就改了一部分。二是由于唐君毅的宗教意识很浓,所以在原稿中也就强调了中国文化的宗教意义。而徐复观则认为,中国文化虽原来也有宗教性,也不反宗教,然而从春秋时代起中国文化就逐渐从宗教中脱出,在人的生命中实现,不必回头走。所以徐复观便把这一部分的原稿也改了,然后寄还唐君毅。唐君毅接受了徐复观的第一个建议,第二个建议则末接受。 此宣言的发表宣告了儒学在经过五四以来的诋毁以后“再度活跃于现代中国的思想舞台;同时,她也反映了现代新儒学力图走向世界的努力和雄心。”此宣言的发表亦标志新儒家已创立一整套成型的关于儒学宗教性的看法。 当代新儒家的第二代人物唐君毅、牟宗三等,亦只是在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才开始肯定宗教的价值。移居香港后,他们进一步认识到西文文化中最有底蕴和深意的不是别的,恰恰是宗教。同时,在西方宗教意识与宗教价值的启发下,基于与西方文化抗衡与护持中国文化精神的心结,开始以新的视域认识、掘发、诠解儒家、儒学中所蕴含的宗教精神。 他们认为,中国没有象西方那种制度的宗教教会与宗教战争和政教分离,中国民族的宗教性的超越感情及宗教精神,与它所重视的伦理道德,乃至政治,是合一而不可分的。“天”的观念在古代指有人格的上帝,古人对天的宗教信仰贯注于后来思想家关于人的思想中,成为天人合德、天人合一、天人不二、天人同体的观念。儒家天人交贯的思想一方使天由上彻下以内在于人,一方使人由下升上而上通于天。气节之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即含有宗教性的超越信仰。儒家义理之学、心性之学是打通人的生活之内外、上下、天人的枢纽。在一定意义上,唐牟称儒学为道德的宗教、人文的宗教或成德之教,充分论证其既超越又内在、既神圣又凡俗的特性。 第二代新儒家潜台词是:西学最有价值的是宗教,中国儒学却没有宗教的传统。因此他们从强势的排斥性的启蒙心态中摆脱出来,掘发儒学资源中的宗教精神价值,分析了儒学与世界上其它大的宗教的同一与差异,并开始试图与各宗教对话。 基本資料: 牟宗三、張君勱、徐復觀、唐君毅合撰《中國文化與世界》 《唐君毅全集》卷四之二(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80年校訂版),共七八頁(含索引)。 出版資料: 臺灣學生書局暨《唐君毅全集》編委會 地址:台北市和平東路一路一九八號 電話:02-23634156;傳真:02-23636334 授權人或機構: 臺灣學生書局 授權日期: 民國88年1月1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