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解析:中国转型时期的忠孝观念

http://www.newdu.com 2017-12-15 人民网 小慧辑 参加讨论

    简要内容:总之,在新时期做好延续忠孝情结的工作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与认识,需要加大宣传与普及孔子儒学与传统文化的力度。夏学銮:“忠孝合璧”和另外一个概念“家国一体”我认为是一样的,它们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
    国之为国,大抵为文化之故。中国是一个文化多元的国度,汉文化则是所有文化的主导。汉文化的核心是中庸和谐,所以儒家思想可以延续千年,而构筑这种思想基础的便有“忠、孝”二字。
    而今,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的高增长率带给人们精神生活的,既有正面的积极作用,也有不容忽视的负面的所谓边际效应,不少现代人缺少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和高于具体人际关系的生活理念。过于倚重经济的发展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林立高楼的匝地浓荫里,掩映着一丛丛的精神碎屑和心灵垃圾。盛世辉煌呼唤绵延千年的文化回声——“忠孝”。
    忠孝的品质,依儒学主流理论来说,是人天生就具备的天赋、本性;但实际上,这样的品质需要培养。心性上迷染的物欲,需要仔细的透视、一番的洗刷和刻苦的攻治,才能显露出彻底的清明。
    鲜明张扬的现代人,听闻过古人的“百善孝为先”,知道“孝”字是应用在子女对待父母的行为上,明白父母给了我们血肉之躯,这是“给予”,我们赡养父母就属于“返还”。然此为孝乎?孔子认为没有“敬意”的赡养非孝也,“返还”只是孝的一个方面,而得到了再返还归结成一“信”字。孝道的另一个方面谓之诚心之敬,心不诚,行为便会浑浑噩噩,有骨架却无血肉,行尸尔。古时孔子作孝经,其态度极其虔诚恭敬,“每夕必簪缥笔,衣绛单衣,面向北辰,磬折良久,乃拜”。故存诚之孝方为大孝。唯同时具备“信”与“诚”,方可称之为“孝”。
    “忠”者,尽心无欺之谓。古人认为凡人伦所在,如下之事上,等辈之交友,处事接物,皆当有之。 “忠”是基于内心的刚正和坚定,字面意思可概括为“正”。“忠”的另一层意思就是“忠”的对象,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高尚的事业,是为大忠。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忠于自己的良心。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善”,善待自己的良心,善待社会和他人,最终找到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和精神世界的归属感。
    忠、孝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深刻命题,分论之就是“信”“诚”“正”“善”等内容,而“仁爱”则是忠孝之魂,有了仁爱,忠孝便浑然天成。如此,便填平了现代人心中“愿望道德”和“义务道德”之间的沟壑。
    今天在时代文明进步的过程中,深刻了解和吸取“忠孝仁义”的合理成分,加上大众力量的推行,便可造就出一种普遍的风气,让精神文明的发展与物质文明的进步和谐同步,中华文化也就和谐而平滑地融入到世界先进文明的大潮当中了。
    对于“忠孝”,我们或许探索了两千年,或许才刚刚起步。
    “闯关东”人的“回家”路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一关之隔,却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从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一个多世纪以来,“闯关东”浪潮汹涌,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算平息。东三省和中原地带的血脉联系却未曾中断过。
    时间推移到今天,一群身上流淌着山东人热血的东北人,再次悄悄地回到了山东的土地上,演绎着新世纪环境下的忠心孝义。他们用坚定而执著的信念,为自己的父辈、祖辈而重新踏上当年的故土,谱写了一个又一个极富忠孝之心的寻根故事。本刊记者春节期间前往中俄边境的黑龙江省同江、富锦等地,倾听当事人讲述忠孝的感人经历。】
    2007年4月3日上午11时,位于齐鲁大地上的水泊梁山,艳阳高照。57岁的牛长财,从四五千里路外的黑土地(黑龙江省富锦市)来到了这片本该不陌生的黄土地(山东省郓城县)。火车的辛劳、汽车的颠簸以及担心的煎熬,使他和壮壮婶子(牛长财的亲叔叫牛壮壮,这是牛壮壮的妻子)心力交瘁。
    离目的地只有30里路了,可对于他俩来讲,内心并没有些许的轻松。因为带来的“木箱子”还没有平安到家。
    天公不作美。突然,一阵凉风袭过,紧接着一场大雨从天而降,这天气在春天里实属罕见。春雨贵如油,这是对庄稼人来说。可牛长财他们却担心:千万别淋湿精心护送了四五千里路的“木箱子”。
    63年前爷爷的永别
    “看来你爷爷的回家都感动老天爷了。离开故乡63年的他马上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也或许是流泪了。”壮壮婶一边告诉牛长财一边注视着木箱子念叨,“爹,咱们快到家了。”
    木箱子里是爷爷的尸骨。牛长财土生土长在黑龙江省富锦市大榆树乡德利村。
    63年前(1944年),爷爷牛大印从山东省郓城县农村迈上了“闯关东”的漫漫路。牛大印挑着担子离开了生他养他30多年的家。走在出关的路上,担子前面,是3岁的小儿子壮壮;担子后面,放着最简单的锅碗瓢盆,旁边领着刚满10岁的大儿子留银。由于没有粮食,牛大印和妻子只好靠乞讨一步一步地往“关外”挪。当时已有火车,但他们身无分文,又有日本鬼子当道,只能步行。
    “后来,爷爷曾操着浓重的山东方言给我说,当年闯关东时,基本上每天都能遇上10多户与我们一样的难民,有时候大家就顺路走一段。一天,爷爷还遇到了老家远房的表兄,后来一起到了富锦,那个表兄的女儿就成了我娘。”牛长财回忆着往事。
    “爷爷大半时间是赤脚走到东北的。由于长时间的跋涉,爷爷鞋子磨破了,没有布料,奶奶也没条件帮着修补鞋,只好把破掉的鞋子收起来,准备等安顿下来再给爷爷补,一路上一家人并未能安顿下来,鞋子也就很少穿。饿了,就在附近的地里找点生玉米啃几口充饥,渴了,就随便找个水洼处喝水。
    颠沛流离的闯关东路,牛大印一家整整走了近两年,最后,到了现在的黑龙江省富锦市。
    在富锦,闯关东的山东人很多,但是他们生活并不那么顺利,尤其是1940年后闯关东的移民,由于地少人多,很多人不得不给人打工谋生活。
    牛大印就是这些“打工族”中的一个,他当过货郎,每天走街串巷,卖些针头线脑以维持生计,到了冬天则去江边给人拉“犁耙”。
    所谓的拉犁耙,是指东北一种特殊的雪橇,人坐在上面,由拉犁耙的人把雪橇从河边的这一头拉到对岸,这是一种特别消耗体力的工作。牛大印基本上每天都要天不亮起床,到天漆黑才能回家。虽然每天都要干10多个小时的重活,但挣的还是不够一家人吃喝。同时期来这里的人们,大部分都当了矿工,但工作辛苦,而且危机重重,并没有多少人能够发财,甚至还有很多人因此而丢了性命。
    为了维持生活,牛大印最后不得不开始打一些有钱人的“主意”。“当时每年八月十五,那些有钱人就会在河里放一些荷花灯,灯上有不少吃的。于是爷爷就趁着天黑悄悄下河,去捞荷灯,把荷灯里的吃的拿回家给我们吃。”牛长财回忆,爷爷深夜外出捞荷灯,遇到过几次日本鬼子,结果每次都被鬼子痛打一顿才放回家。
    牛大印辛苦一辈子,拉扯大10个孙子3个孙女,现都已成家立业。家庭也由当初的4口繁衍生息到如今的68口。
    牛大印一走就再也没有回山东老家。1985年腊月,牛大印在弥留之际说道:“我死后,一定把我送回家。”这是86岁的牛大印留给子孙的最后嘱托。
    装着尸骨的木箱
    改革开放以来,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富锦市城区建设规模也日益扩大。当地政府要求牛大印坟墓必须搬迁,迁坟费100元,否则推为平地。于是孙子们商议后决定完成爷爷的生前愿望。
    年近70岁的壮壮叔听说孩子们张罗着要把爹搬回山东老家,3岁离家时的朦胧记忆仿佛突然间清晰了。“哥哥留根离开我也10多年了,这个心应该我来操。但我没能力了。”壮壮叔流泪了。
    壮壮叔特意从伊春买来一棵红松,树龄有60多年,他用这棵树的根部精心制作了一个木箱子。手法利索的壮壮叔是富锦远近知名的木匠,唯独这个箱子做了三天三夜。从壮壮婶子那里知道,叔一边干活一边流泪。
    木箱做好后,先是按照东北风俗,把爷爷“起篡”(山东方言,意思是从外地迁坟至老家祖坟)到特制的“骨灰盒”(木箱子)内。3月30日为吉日,这天,以壮壮叔为首的全家老少在牛大印坟墓前,烧纸钱、叩头,然后开坟。此刻,壮壮叔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了,扑通一声跪倒在爹的坟前,晕了过去。当他醒来后,已在富锦市人民医院两个小时了。“记清楚你爷爷的腿和胳膊,千万别颠倒了。特别是在‘关内’成殓时,一定要记清楚。我回不去了,就帮我多磕几个头。”平常不善言语的壮壮叔这次说了半辈子的话。
    孙子们小心翼翼地把尸骨编号,认认真真地放在铺有纸钱的木箱里,轻轻地扣好留有一个小窗口的盒盖,然后牛长财用方形红布包好。临离开富锦之前,用编织袋包裹好。壮壮叔含着泪把牛长财目送到看不见踪影,壮壮婶也随牛长财一起坐上了从佳木斯发往山东济南的火车。
    “爹,俺们回家。”每到一个大路口,壮壮婶都不停地念叨着同样的话。
    “背着”爷爷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他俩最担心的是火车站安检。如果查到乘客携带的是人的尸骨,十有八九不让乘车,那么所有的准备都将化为泡影。幸好,佳木斯火车站的安检顺利通过。
    “爷爷,咱们回家。”牛长财从一上火车就一直默念着。当初爷爷光着脚,挑着扁担,走了两年的路程,如今乘火车只2天就可到达。火车的汽笛声像爷爷当年奔走在“闯关东”路上的呐喊,更像活着不能回家的悲鸣。
    到济南就好办了,出站是不用检查的。离老家也只有300里路。从济南火车站出来,不足500米便是济南长途汽车站,这里正好有发往郓城县的汽车。
    “把箱子放在后备箱里,不然太占地方了。”汽车售票员提醒牛长财。他觉得,自己眼睛看不到箱子,心里就不踏实,便执意要放在车厢里。经过一番争执,牛长财多花了15元钱才算完事。
    4月3日上午10点,他俩从梁山县的拳铺镇下车了,打算租车前往村子,一场大雨不期而遇,由于村子还未通公路,道路泥泞,轿车不能行走。最后,牛长财决定继续“背着”爷爷回家。脚下的黄土非常粘脚,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经过再三打听,他俩总算找到了通往60多年前爷爷离开家(大牛庄)的路。
    不远处,驼背的臭孩叔(牛壮壮的老家的堂兄)已领着他的孩子们在大牛庄村西头的大槐树下等着“他仨”的到来。“大爷离开大牛庄时,我只有10岁。”臭孩叔慢悠悠地诉说着。本该最熟悉的亲人,在他们眼里是陌生的,但心里却是熟悉的。因为他们血脉相连。臭孩叔的父亲排行老二,是牛大印的同胞弟弟。
    “我的大爷,我的大爷——”当臭孩叔看到“背来”的木箱(爷爷)时,他都明白了,声声的哭泣由远及近地传来。
    年过70的叔跪送大爷
    60多年的风风雨雨吹尽了故乡房顶上的每根麦秸和墙上的每粒尘土。眼前,只有地基,十几厘米高的淤土掩盖着近百年的石头。这石头似乎最能诉说这家不为人知的故事。庭院里,茅草在春风中发芽,刚刚下过的大雨使茅草更新更绿。
    但这毕竟是牛大印的家,这一切也许只有“木箱子”里的牛大印最熟悉。
    为了能守住这仅有的地基,臭孩叔费尽了心思,甚至出现了和邻里起冲突的事情。在壮壮婶等几十人的包围下,臭孩叔亲手把大爷的尸骨摆放好,并叮嘱要为大爷发丧(办隆重的葬礼)。年龄不饶人,70多岁的他患有重度哮喘,体质很差,但还是硬撑着操办这件让整个家族都满意的丧事。他逢人便说:“大爷在外边我始终不放心,这下就安心了”。臭孩叔最有出息的儿子牛五牛,30岁,也从北京回来送大爷爷最后一程。“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有如此孝心,在东北那嘎达比较少见。”牛长财感激地给壮壮婶说。
    隔一天是4月5日,清明节,出殡。
    哀乐齐鸣,雷声四起。场面自然悲悲切切。街坊四邻前来吊唁,亲戚朋友也送来了纸钱、花圈和礼金。
    臭孩叔早晨起床后服用了平时2倍的药。如没有药力的维持,平时连走路都难以坚持的他是很难亲眼看着大爷入土的。中午是出殡的时辰,臭孩叔在11点就耐不住了,“你再悲痛也没有用处啊,俺大爷爷已经去世那么长时间了,你身体又不好,就别出去了。”牛五牛努力地劝说着父亲。所有劝说都无济于事,臭孩叔坚持走到他大爷的灵柩前,磕了8个头,行了2个礼,跪着送走了本该20多年前就该入土为安的大爷。
    看到臭孩叔如此虚弱的身体坚持这样,披麻戴孝的牛长财哭得一把鼻涕泪两行。下午一点,牛大印被顺利地安葬在离自己爹娘最近的地方,旁边还有弟弟牛大君。
    2007年12月31日,臭孩叔因常年哮喘病故了。远在黑龙江富锦的牛长财,领着两个弟弟再次回到了关内,也是跪送着臭孩叔入土为安的。臭孩叔被安葬在离二爷爷最近的地方。
    北京空巢老人情移猫狗 
    门开了,一股浓重的猫狗气味扑鼻而来,狗吠猫鸣响作一片,随着饲养员的断喝,屋子里很快又恢复了平静。
    站在屋子中央,记者不由显得有些局促。厨房门口、卫生间门口、沙发上、椅子上、木柜旁,全是猫狗,就连最不引人注意的靠近屋子东南角的一个柜子上,也放了一个笼子,里面关着一只大花猫。
    想要走动,怕搅扰了猫狗,引来骚乱;想要坐下,又不知道该往哪个地方落座。
    两支熏香很快在一张桌子上燃起来,饲养员拉过一把木头椅子,记者才小心翼翼地坐下。
    “主人不在,小心点,那只狗的性格像藏獒,被惊吓了可了不得,管不住。”饲养员打扫着地板上小狗刚撒的小便,指了指记者脚旁边的一只金黄色长毛狗。
    这是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碧水云天小区内,一位曾经在朝鲜战争中做过3年随军“空军记者”、做过毛泽东的陪读老师、当过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的风云人物——芦荻的家。
    她也是我国现有2340多万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中的一员。而有资料表明,北京的空巢家庭已达36%以上,预计2010年达到80%以上。
    “忠孝合壁”的现实意义
    记者观察:你能讲解一下“忠孝合璧”的历史意义吗?
    夏学銮:“忠孝合璧”和另外一个概念“家国一体”我认为是一样的,它们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和政治伦理是一体化建构的,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伦理纲常,把君臣关系类比于父子关系,把父子关系上升到君臣关系,用对父亲的“孝”来支撑对皇帝的“忠”,用对皇帝的“忠”来支撑对父亲的“孝”,构建了“忠孝互撑”的家国伦理,这样就把属于“私域”的家庭制度带入到属于“公域”的政治制度领域,形成“家国一体”的特殊政治制度。在这种政治制度中,“国”和“家”是密不可分的,形成一体化的所谓“国家”;“家”与“国”甚至于“天下”也是密不可分的,形成一体化的所谓“家国天下”。封建制度在中国之所以延续这么久,“忠孝互撑、家国一体”的家庭制度和政治制度联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的封建社会与欧洲相比之所以存在那么长的时间,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思想意识形态中,中国的家庭制度和政治制度是一体化的,是整合的,由此也导致了国民观念中的“忠孝合璧,家国一体”是根深蒂固的。
    记者观察:忠孝合璧是一种历史传统文化,在这方面你是否认为对传统文化的利用是一种复古,而有碍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夏学銮:在我对中国价值重构的研究中,传统价值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道德体系中也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一段时间以来,政府和社会重视传统文化的社会教化作用是有理由的。但是,我们也要反对复古倾向,我们所要弘扬的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而不是封建性的糟粕。正确地利用传统文化价值,不会妨碍中国的现代化,反而会促进中国的现代化。日本现代化的历程就是一个明证,他们充分挖掘、利用了《论语》的文化资本,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资本不是挖掘得过多了,而是还远远不够充分。因此,对于“忠孝观念”等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我们完全有必要加大挖掘力度,这完全是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当然,对于“忠孝”的挖掘,要抛却“愚忠”“愚孝”,注入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
    记者观察:那么在社会主义社会,“忠孝合璧,家国一体”思想还有什么意义吗?
    夏学銮:在目前的中国社会,因为我们坚持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这种“家国一体”在意识形态上实际上是进行批判的,因为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以及由此衍化的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思想为理论依托,它们都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
    现在我们讲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近年来的“国学热”就是在批判地使用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内容已经很好地被吸收了,比如“忠孝”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很好的部分,甚至可以看作是其精髓。对于忠孝合璧,其实它是一种理想化的人文伦理的体现,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只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体系进行批判地使用,完全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
    记者观察:“忠孝”在社会主义转型期有什么特殊性呢?
    夏学銮:封建社会的“家国一体”具体表现在物质化方面,“家国重构、忠孝合璧”等封建社会的东西随着经济等物质形态的变化发生了改变。目前我们在批判地使用传统文化时,要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来一分为二地区分其精华和糟粕。
    我们现在可以说是个世俗社会,社会主义转型期的文化形态包括感性文化和理性文化两个方面,由感性文化到理性文化的层面转变也是转型的一方面,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提出也反映了我们由世俗社会向神圣社会转变的要求,转型的完成也是有其标志的。
    作为意识形态的“忠孝”已经是我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而“忠孝观念”上升为一种理性文化,它可以看作是转型期完成的标志。
    “忠孝合壁”与“和谐家庭”“和谐社会”
    记者观察:家庭可以看作是组成国家的细胞,你认为与建设“和谐社会”相比,我们建设“和谐家庭”有什么重要意义?
    夏学銮:古人认为,人伦之道自夫妇始,家庭和睦有助于治国平天下的大业。现代家庭继承了中华民族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国家并且以法律的形式把赡养老人和保护未成年人这些传统美德制度化,从法制上保证了家庭的和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包含着血缘关系和非血缘关系这两种基本的社会关系,同时包括供养和社会化两种基本的社会功能。处理好家庭关系,做到夫恩妇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保证家庭关系和谐,才能为社区和谐和社会和谐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观察:和检验“和谐社会”相比,检验“和谐家庭”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夏学銮:遵纪守法、夫妻恩爱、敬老爱幼、文明民主、勤俭节约、睦邻爱国是一个和谐文明家庭必须具备的特质。它们既是量度和谐家庭的指标,又是检测和谐家庭的标准。
    记者观察:最后你能说一下“忠孝”这一传统文化观念对于“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意义吗?
    夏学銮: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传统的礼义廉耻等是有亲缘关系的,可以认为我们的传统价值观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一个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传统观念的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包括“忠孝”在内的传统价值观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思想基础,它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包括促进家庭和谐,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促进双亲与子女的和谐等等,一定会发挥积极有益的作用。(张 鹏 )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