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年轻有活力,有更强的变革自觉性】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表示,中国治理绩效优于美国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兼顾制度延续与制度创新,进而形成了良好的国家治理能力,与国家发展阶段相适应,与国家治理需要相适应。美国的国家治理体系虽已比较成熟,但并不像许多中国人想象得尽善尽美,并且尚未对其出现的明显缺陷与问题作出有效应对,美国制造并出口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子,美国90%以上的家庭真实财富26年(1986—2012年)不增长更是一例。而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尽管更为年轻,却表现出更加充沛的活力和更强的变革自觉性。因此,我们应破除对美国制度的迷信,坚定对中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自觉与自信。未来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还要继续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以更具竞争力的国家治理机制与更具说服力的国家治理绩效,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增进全人类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袁伟时:当下的危险是儒学冀图超越它不应和无力超越的边界】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袁伟时表示,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长短。正确的态度是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修身是儒学之长。剔除不符合自由、平等的内涵,它多年凝结的道德规范、修身方法等等可以直接继承。问题是现在的某些儒学提倡者走的是歪道。 第一、构筑抵制外来文化的思想堡垒。把所谓“国学”作为文化的聚焦点,就值得质疑。除了概念不清外,更可怕的是排外。一些国教派及其盟友——新左派今天仍叫喊反对“文化侵略”、“文化殖民”!研究“文化安全”也成了可以拿到大把政府资金的课题。任何国家的文化只有在自由交流的情况下,才能扬长补短,避免僵化。文化的特点是在人们的自由选择中自然更替。第二、一群挂牌或没挂牌的国教派崛起,玩弄“政治儒学”,要求把儒学变为国教,冀图排除他们认为不利于自己特权的各种学术文化。学术没有定论,任何结论和概念都可以修改或推翻。但是,这只能在国际学术平台上自由讨论、问难辩驳中决定是非。而国教派追求的是依靠权力,把自己的主张宣布为“中国式”的真理,排斥他们眼中的“异端邪说”。揣迎上意,冀图与权力结合,忽悠芸芸大众,用政治帽子压制不同意见,阻碍求真,这就是他们的逻辑。第三、他们哄骗乃至强制少年儿童读腐朽的《三字经》、《弟子规》。 摘编自《财经》 【黄健荣:公共政策负排斥成因及其治理】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黄健荣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公共政策之排斥性,即是一项政策对价值取向的选择,对政策受众及政策适用程度的区分。公共政策正向排斥能起到对公共生活和社会成员行为进行导引、规范、协调和制约的重要作用,政策负向排斥则产生相反的结果。今日中国,政策负排斥现象远未彻底清除。二元制户籍政策、教育权利不平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差等权利以及医疗卫生政策的某些偏失等都是政策负排斥的典型。当下公共政策负排斥之成因如下:第一,某些政策主导者的决策能力或执行能力的局限导致负排斥。 第二,某些基于差等正义的制度安排是政策负排斥的主要根源。第三,政策博弈规则缺失或不公正导致政策负排斥。 在国家治理中出现的公共政策负排斥,是产生和释放政策负能量的一种状态和过程。这是现代政治的负资产,更是孕育社会风险的主要根源之一。笔者认为应从如下方面发力治理:其一,破除差等权利观念,从铲除身份歧视路径根治公共政策负排斥。其二,促进社会与市场力量发展,从强化权力制衡路径防范公共政策负排斥。其三,提高政府决策能力,从优化政策供给路径摒除公共政策负排斥。其四,建立健全政策救济体系,从结果矫正路径治理公共政策负排斥。 摘编自《光明日报》 【现代中国政治的动态发展需要“领导者”的平衡和操控】 北京大学法学院凌斌认为,“法治与政党”问题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在法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这一问题,应当首先理解中国政治的基本逻辑。中国政治有着三千年以上的可考的历史传统。古代的中国政治是一种混合体制,是在礼治和法治之间维持动态平衡。现代中国政治的动态发展,始终面临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始终需要“领导者”的平衡和操控。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基本职能,就是在群众政治和科层政治之间保持动态平衡:既要保持两种思路之间的必要张力,这样才能有发展的动力;也要维持两种思路之间的基本平衡,这样才能有体制的延续。可以预见的是,中国的法治道路还将继续发展。群众路线与职业主义的张力与交织仍将继续,通过党的领导,维系一种动态平衡。这将是当代中国法治体系的形成和运行机制。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杨建党:当前干部离任审计制度的问题与不足】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杨建党撰文指出,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所履行经济责任等情况进行真实、准确与客观的审查与评价。毋庸讳言,目前,尽管国家与社会普遍对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寄予厚望,但其实践效果尚不令人满意。仅从制度标准来衡量,主要不足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制度意识淡漠。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在我国发展历史并不长,“家长制”、人治主义等传统思维仍根深蒂固,制度权威与信任尚未根本确立。 第二,制度供给滞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而我国至今还缺乏完备的关于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法律保障。第三,制度文本粗陋。目前,关于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文本质量并不高。第四,制度绩效欠佳。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实践,绩效成为衡量制度功能发挥、价值凸显、目标实现的最重要指标。总体来说,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在实践中落实远未到位。 摘编自《行政管理改革》 【张鑫:量化宽松退出难言全球经济走向太平】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张鑫指出,当地时间10月29日,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在没有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情况下,仅用一份声明宣布停止资产购买计划。这意味着实行了6年之久的量化宽松政策(简称QE)正式退出。但是,只要美国经济和美元的霸主地位没有改变,美国推出损人利己的经济政策就难以避免,也就难言全球经济将走向太平,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对此仍需保持高度警惕。 美国结束了量化宽松这一历史性的经济实验。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球经济将走向太平,事实上,后量化宽松时代仍然充满着许多不确定性。首先,从严格意义上看,美国终止量化宽松政策并不等于将收紧银根;其次,美联储在长达6年的资产购买计划中,积累了高达4万多亿美元的债务,今后如何消化这些债务还是一个未知数;再次,量化宽松无论是“进入”还是“退出”,它所产生的外溢效应都对全球经济特别是新兴经济产生巨大的伤害 摘编自《文汇报》 【理论热词解析】 【量化宽松】:作为美国“创造”的一种货币政策,是指美联储利用凭空创造出来的钱购买国债和其他中长期债券,以增加货币供给,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其中的“量化”意指创造出指定金额的货币,“宽松”则指减轻银行的资金压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