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李幼蒸:新仁学大陆行【蓝图及展望】

http://www.newdu.com 2017-12-15 作者惠赐 李幼蒸 参加讨论

    【小引】
    返美飞机上开始读出版社所赠译笔甚佳的法国新书《德里达传》,传主岂非恰可与海德格尔并称为二十世纪虚无主义思想德法两枭雄?对我而言,该书字里行间不时渗溢出或可消解我中华理性文明生命力之“木马程式:泯是非、除真伪”。回顾四周来的大陆学术活动中获得的新经验,益觉二十世纪虚无主义冲击之力道,确非文科内诸学理认知尚属有待消化阶段之大陆学界所可有能力对治者(因其长期知识性耽误和无所不在的急功好利之浮躁,而对此不少学人鲜有自知之明)。我于西北师大经典诠释中心年会上讲演伊始首先指出:我在此讲述“重读《论语》”题目时心中的“认知背景”却是在坐者未必均熟悉的今日国际主流理论的思想挑战。殊不知,国学现代化问题实际上关系到全球化时代思想理论世界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的纯粹人为等级化了的“国学家们”只知道关起门来自拉自唱,其结果最终必然导致:“前门拒狼,后门入虎”。实际上,国学者又何尝不是最终以某种“崇洋媚外”方向为其总依归呢,既然我们老惦记着“国际认可”?(如同我们老惦记着诺贝尔奖;我们不相信自己,我们只相信洋的!为什么?今日文人只知一门心思地沽名钓誉是也;追求各种评赏、“政绩”的欲念,更是深入进“大腕”们的骨髓里了)
    除了历史性原因,此间也存在有全球化时代地球上无处不在的人文学术教育中共同遭遇的时代性问题:教育作为探求真理的途径和教育作为职业生存手段这二者间的本质性的时代大分裂。结果,无论何处都是百分之一的“求真者”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求成者”之间的对峙。而众寡两拨“人马”又都混杂在同一个职场或市场的舞台上。如以争夺 “职场+市场影响力”之大小为治学动机,求真者在学术实践竞争中实乃必败无疑。这样一种全球化时代的社会学现实,如同一面无可逃避的明镜,它会使我们的任何自欺欺人的幻想难以再成立了。结果,前述的今日中国人文学界古今中外知识普遍“消化不良”的现状,自然是逻辑性的必然结果。当然,在现实中,由于集体的私利主义,人们可以心照不宣地相互欺瞒,相互安慰。早自“大跃进”时代我们就有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群体自我文化膨胀的风气。这样的社会性传统如今可滋蔓入人文学界,岂非当然之理?如果把人文科学仅当做了职业谋生手段,那就从根本上排出了学术真伪辨析的必要性!此一趋向正是今日全球人文学术大危机之第一表征:消除科学世界的客观普适真理观,采行功利世界的实用主义“共识观”!
    这才是本文开头对于全球化时代中华精神文明健康发展表现忧虑的“科学性依据”之所在。这也是我们本仁学传统精神而决意于此学术危机时代奋力一搏的客观原因之一。毕竟历史上存在着不同于全球商业化时代唯利是图的“另类”中华求真精神;我们于是试图深挖此掩埋在历史沉积内的“中国精神元素”,并设法借助于现代科学之“对症良药”(现代认识论、方法论),以望其“服后”(经现代化读解后)得以“起死回生”(即使其从其历史上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禁锢中解放出来),并使其在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全球物欲狂涛中脱颖而出。
    【缘起】
    2014年6月因参加西北师范大学“李蒸经典诠释研究中心”年会而顺便参与筹办了“中国符号学新论坛夏季专题研讨会系列”,在此过程中最终形成了一个系统地宣表新仁学和新学术之实践新方式的构想。在此一彼此主题关联的四次学术活动期间,本人在“新仁学研究中心”框架下,逐一表达了四种新型人文学术实践方式的理念。相关的专题研讨会系列分别是:1.(宁波)浙东学派和现代理论;2. (贵阳)新仁学,现象学和解释学;3.(兰州)哲学,符号学,新国学;以及前述西北师范大学的中心年会。新学术实践的理念或“原型”与具体学术运作自然为两事。由于所谈任何新型学术实践都相关于目前尚难具体着手的集体合作事业,其起始形式似仍以(暂时性的)“论坛”(而非更具长期性的‘研究会’)称之为妥。感谢诸专题研讨会的合作方的理解,诸论坛理念得以在诸中华思想史上的胜地予以逐一宣表。本人并在结束6月份4次学术活动后,继而在幼年时代“故乡”——兰州黄河边的十里店——旧址,将所宣表的诸次学术实践理念汇集于下面这一总标题下:
    新仁学(网络)研究中心(理念)
    (理念结集于兰州十里店)
    1. 浙东历史思想与现代理论论坛
    (2014-6-8:论坛理念宣布于宁波白云庄【黄宗羲甬上证人书院旧址】)
    2. 现代中西主体伦理学重建论坛
    (2014-6-13:论坛理念宣布于贵阳修文阳明洞【阳明龙场悟道旧址】)
    3. 《论语》结构人本主义重读论坛
    (2014-6-21:论坛理念宣表于西北师大“李蒸经典诠释研究中心”【抗战时期“西北师范学院”旧址,也为本人三年初小时期所在地】)
    4. 国学研究现代化论坛
    (2014-6-22:论坛理念表达于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顾颉刚先生讲学故地之一】)
    【解释】
    “新仁学”在此有广狭两义:狭义指以新知新学新理读解传统仁学经典(因此与当前国内外百十种《论语》新解式读物在性质上不同;“新仁学”为古今中外、理论实践汇通后之产物),侧重于传统仁学伦理学的现代化解释;广义指在此“理性主义-现世主义-经验主义的”人本主义仁学伦理学的价值学引导下所进行的若干人文科学理论现代化的集体探索平台,计包括:现代历史科学;现代人本主义伦理科学;仁学经典的现代化读解;以及国学现代化与中西文史哲理论科学化。由于人文科学和伦理学息息相通,现代化的仁学伦理学必然应用于、体现于现代人文科学理论实践中。简言之,“新仁学事业”,既相关于传统历史仁学思想的现代义理开发方面,也相关于因贯彻了理性主义-现世主义仁学价值观而得以沿着跨学科-跨文化的科学理性方向发展的未来人类人文科学方面。我们的“新仁学”既不同于文物资料化的保守国粹学,也不同于隶属外国少数族裔教养学层次上的国际汉学,自然也不属于全面制度化了的国际人文科学主流体制,而是一种以中华文明固有仁学价值系统为导向、以现代自然、社会、人文科学成果为方法的新型学术体:其价值学基础根植于中华仁学,其智慧学资源则来自全体人类知识储备。(新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此“体”非指“秦后五经”而专指“先秦孔孟”;此“用”非仅指科技工商而兼指现代人文社会科学)
    【诊断】
    论坛的理念和论坛的推行为两事。理念的提出不仅相当于“问题”的提出,而且相当于情境的“诊断”;问题和诊断为一币之两面,问题即诊断之集中表达。“治疗”则属于另一(下一)学术实践程序,论坛的开始推行即治疗程序的启动,后者相关于诸多主客观条件,非仅取决于实践主体对学术情境的认知(诊断)。但是,诊断永远是治疗的前提,理念永远是实行的“蓝图”,因此非属妄想空谈一类。实际情况是,在实践程序上,今日国学界、儒学界的一些“无序运作”者首先均缺乏正确的诊断或恰当的设问。欠缺确当深入的情境认知和欠缺恰当的对治理念,正是时代学术危机(不认识因果,不追求正解,而唯以攫取一时名利为念)的主要表征所在。在十多年来反反复复经验总结之后,本人终于较适切地认清了“推行”和“理念”这两个认识论、操作轮层次上之区分的真义。要点并不归结于对实践程序推迟之合理性的认知,反而可归结于对“理念先行独立提出”的必要性和可取性一事之认知。于是,就在此次前后筹划“夏季专题研讨会系列”的过程中,在学术实践的程序性方面,本人得以最终有意义地(即并非无可奈何地,而是因势利导地)从“实践推行”层面积极地(而非消极地)过渡到了“理念宣表”层面。其可行性的一个方面是:不至于超越时间条件而“勉强”诸参会者提前认同或介入诸相关实践程序,而是暂时满足于“邀请”背景不一的学术同仁们亲临“见证”与新仁学相关的诸学术理念之宣表行为。理念宣表的“场所”则特别选择了中华文明精神史上之胜地,以突显其历史性的象征意义(我们要在精神层面上继踵真实的先贤之真实精神,而非将历史先贤利用为今人谋私利之工具)。新仁学,诸论坛,诸理念,诸到会同仁,诸历史圣地,以及作为“舞台远景”的新世纪古今中外相关精神思想脉络,于是一时间共同组成了诸番理念宣表的一种“学术行为艺术”:虽然践行尚无条件,不妨先予展示观念!因为,我们不能听任国内外各路唯利是图、色厉内荏之辈以各自之“假大空”处方来消弱中华精神文明之元气。早在1992年访问台大哲学系时我就提出警告:在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上首次遭遇空前强大的西方人文学术理论洪流时,不可能再犯任何“学术义和团”式的低级错误:你不可能仅通过避难逃古的“数典忘宗论”来面对地球上强大而真实的学术理论世界。非理性的、非科学的传统人文学术话语系统,不论多么古远,今日如果不能够予以现代化、理论化的发展,均不能使其再成为有力量的知识系统(软实力),至多只能使其相当于供玩赏和供买卖的高级文物商品而已。
    【理念】
    新仁学(网络)研究中心(理念)
    (结集于兰州十里店)
    我们称之为网络研究中心的“新仁学”,现可进而表达于、体现于四个相互关联又各自保持独立性的论坛形式中。各论坛均相当于未来集体合作形式所采取的学术研究战略形势图(而非战术性实践的“路线图”)。“新仁学”标志着一种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术实践的战略性总图,它可起到在学术形势显示和实践程序构思方面的启发性作用。在未来具体的实践步骤(路线图)设想中,新仁学仍将试图与可能的相关同仁单位合作组织研讨会、讲习班以具体落实相对成熟了的课题项目。但本论坛理念系列本身也可独立地表达其跨学科、跨文化、多层次间的协调组合的作用。简言之,在国内外人文学术理论革新实践中面对的共同问题是如何促进不同学科间在相关课题实践上的有效合作的问题。体制外的新仁学研究中心,在体制内诸学科间的跨学科合作计划中,将可起到倡议、推动及协调的作用。
    论坛理念1
    浙东历史思想与现代历史理论论坛
    (2014-6-8:论坛理念宣布于宁波白云庄【甬上证人书院旧址】)
    “浙东历史思想”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现代学术领域,作为一种新世纪治学精神资源,作为一种可与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广泛衔接的学术精神传统,有待于未来学界同仁通过某种有效的集体合作形式进行长期认真的探讨。值此“浙东学派与现代理论研讨会”在宁波天一阁和白云庄召开之际,我愿在此甬上证人书院旧址结束研讨会之时,先将此构想中的论坛理念简述如次:
    广义“浙东历史思想”含三义:1。宋元明清历史上的浙东哲学思想,2。宋元明清浙东地区的史学思想,3。宋元明清浙东地区哲学思想和史学思想的互动关系,并涉及江浙闽皖赣的相关理学史背景。狭义浙东历史思想则可专指明清时期由阳明学、东林学中经黄宗羲传至清初浙东地区的史学思想。所谓“新解”,意思是从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理论角度,特别是参照现当代国际历史理论认识论前沿和跨文化符号学理论,对浙东历史思想进行的分析研究。本论坛的研究对象属于跨学科、跨文化、理论化方向,具有明显尝试性和探索性,因此目前宜于以此学术志愿者不定期聚会的方式进行。论坛希望,此一体制外讨论平台有关浙东思想现代化研究的理念,日后可逐渐与体制内的学术规划相结合,以共同促进此一重要人文科学课题的发展。论坛的主要学术对象涉及中外两大前沿性研究领域:1。中国古典史学制度和历史思想的现代化研究,2。现当代西方历史理论认识论革新发展。但是论坛的主要任务是探讨二者之间的有效互动关系,达到学术上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的目的。浙东历史思想,与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其他领域相比,因其具有的实证性和实践性性格,特别具有与现代历史理论和现代理性主义哲学相互沟通的可能性。
    “浙东历史思想”三要素可归结为:仁学实践, 心学实证, 史学实证。这就是:主体独立(自我), 朝向于实在(态度), 落实于现世学术(史学策略)。其具体形态为:
    1.仁学伦理实践学信仰(孔孟本位,阳明学致良知=排斥经学独断论,独立精神):内实在朝向
    2.实证-实践态度学朝向(哲学事功派(南宋,东林,宗羲),史学典章制度派:均最终朝向于各类实在):外实在朝向
    3.学术性实践(理学的理论化朝向,宋元史学,清初史学 ):原始的逻辑性、实证性朝向。
    本论坛研讨方向及类别:
    1。浙东史学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2。阳明心学和明末清初史学思想的关联
    3。宋元明清浙东实践哲学传统与现代人文学术方向的关联
    4。现代西方历史理论和中国传统史学及历史思想的关联
    5。国学现代化和西方汉学
    6。全球化人文科学语境内中西跨文化历史理论比较研究
    论坛理念2
    仁学主体伦理学重建论坛
    (2014-6-13:论坛理念宣布于贵阳修文阳明洞【阳明悟道处旧址】)
    由孔子及孔门弟子在其前殷周文化基础上集结、编写完成的“仁学伦理学”体系,集中表达于中华伦理学原始经典《论语》中,该思想体系其后成为两千多年来全面深刻引导着自成一体的中华历史文明和人文文化发展方向的一种人本主义伦理学体系。百年现代化以来,中华文明于其几千年历史上首次进入世界舞台,经受了西方现代科技工商文明的全面、根本性影响,今已彻底改变了自身的人文文化为主体的文明形态。自成为地球村一员以来,中华文明也同样介入了现代国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参与了其正面和负面的知识理论演变。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在物质现代化建设方面已经后来居上的中华文明体开始意识到,今后也必将积极参与自身和世界的新人文社会科学现代化的革新事业。为此,中华仁学作为一种理性经验人本主义的伦理学,在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大方向上完全与现代科学理念契合,因此也应该积极介入和参与此一重大的中国和世界的新世纪精神文化革新的任务。然而传统仁学今日面对的社会环境和思想学理条件,都已完全不同于其各个历史时期了。传统仁学如何与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互有效汇通,今已成为一个须待重新探索和认识的重大时代性学术课题。所谓“新仁学”,也即研究历史仁学和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积极互动关系的一个创新性知识领域,根据新世纪多元化理性原则,首先沿三个方向探索处理以下研究领域的新方法:1。对中华古典仁学文本进行现代化的读解;2。根据跨学科原则对现代人文社会科学进行深入理解;3。在前两项研究领域工作基础上,探索二者之间理论性互动的有效方式。简言之,新仁学,即探讨传统仁学和现代理论之间进行有效理论性互动的新认识论,新方法论和新实践论。
    此一有关中华传统思想现代化革新以及有关国际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革新的重大的科研规划,绝非个别人或少数人有能力于短时间内取得积极成果的。这将是一个集体性、长期性、跨世代性的人文学术革新事业,其有效推进自然还须日后纳入体制内加以逐一推动落实。我们的任务则是率先为此(在学术体制内暂时无条件纳入的)一种人文学术理论革新的系统工程,提供学术理念方面的创新经验,以供各方面有兴趣者参考。本次在贵阳豫彰书院举行的跨学科的“新仁学和现代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成立这样一种民间新型跨学科人文理论研究契机。书院继承宋明理学在其古典形态框架内追求理论性探讨的精神。本会最后聚会于阳明先生悟道处龙场旧址,议谈主题是“新世纪如何体践「致良知」故训”。本理念在此新仁学研讨会平台上加以宣布,也表现出了在精神方向上继承先贤遗志,而在全球化新世纪中通过方法论的与时俱进以革新传统学术的仁者心愿。
    主要研究方向分类:
    1。仁学经典文本的现代化解读
    2。现代西方主流人文理论的跨学科、跨文化重读
    3。王阳明心学和胡塞尔心学的比较研究
    4。伦理学和宗教理论的比较研究
    5. 人类普适人本主义新伦理学的构建
    论坛理念3
    《论语》人本主义重读论坛
    (2014-6-21:论坛理念宣表于西北师大“李蒸经典诠释研究中心”【抗战时期“西北师范学院”旧址】)
    作为仁学第一经典的《论语》,相当于中华文明第一信仰体系“仁学”之“圣经”,在其于以往两千年的中国儒教历史上完成了仁学的特殊精神引导功能后,今又在人类和中国的历史上面对着和因应着历史、社会、知识、技术、文化方面的全新环境、条件、前提和挑战。仁学及其第一经典如何应对此全新的历史环境及其条件,首先要求中华仁学者较先更为深入准确地把握第一经典《论语》的各种理论性、实践性的潜能,并根据人类新的认知成果和方法予以深度开发和探索,以使此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现世、现实、理性的历史信仰体系,积极投入新世纪人类人文科学理论危机克服的精神事业中去。
    我们在此简称为“重读《论语》”的集体合作研究的理念,提出于抗战时期创建的“西北联大精神”事业的故地之一——兰州十里店,具有着切当的象征性和实质性意义。西北联大精神即中华读书人于历史危难情景中勇于挺身而出的一种“仁者精神”。此种个人于危急情景中涌现的保卫中华文明生命的集体坚贞信仰,才是现代中华仁者的最高精神资源。现在,我们期待此种精神能够有效转移至新世纪中华读书人参与重建人文科学的新使命中来,其核心部分即积极深入钻研《论语》之内涵与功能,使其从封建主义历史的尘埋中复活其人本主义价值学生命力。在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的黄河边,在西北联大精神滋生地之一的十里店,我们提出:新世纪的读书人应积极致力于复兴《论语》的现代信仰生命力和致力于提升《论语》的人文科学理论正向实践的引导力。
    在诸多相关学术关联中,本人在此特别宣表以下几点作为论坛理念之主轴,它们也是本人在此次“李蒸经典诠释研究中心”2014年会讲演中的主要提示点:
    重读《论语》:作为新仁学建构的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的基础:
    1. “仁学”与“儒学”的区分:1)作为传统话语中的概念;2)作为现代学术中的“学科”名称;3)在为现代信仰体系
    2. 仁学作为主体伦理态度学:一种普世伦理价值学体系
    3. 作为新仁学实践学核心之心学:阳明学和胡塞尔学的比较研究
    4. “重读”仁学三书:《论语》,《孟子》,《传习录》,以作为现代人文科学理论革新探索的普适伦理价值学指南
    论坛理念4
    国学研究现代化论坛
    (2014-6-22:论坛理念表达于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兰大曾是顾颉刚先生讲学之地】)
    中华历史精神文明在文史哲宗艺诸领域内遗存的丰富遗产, 在今日全球化时代,正有待于中国学者根据社会, 历史, 文化和知识诸方面的全新条件,对其加以科学性的重新解释和发展. 有鉴于此, 我们提出: 今日人文学者应按照跨学科, 跨文化的新世纪认识论和方法论, 对此历史文明遗产进行符合现代科学水准的深入探索,理解和发展。我们不能满足于简单化地重复古人的言论, 更不能将此精神遗产仅视为供玩赏或崇拜的“文本类文物”。长期以来,国学研究中未能明确区分“对象语言”和“工作语言”,以至于研究话语中“古今中外”词义混杂,导致了现代国学学术思维的混乱性。为此,科学的国学研究方向应该首先借助于恰当的语义分析工具以对于传统学术话语进行现代化的再表述。这样的跨学科,跨文化的新国学研究方向,必有助于中国传统学术话语与现代人文科学话语之间有效的沟通,其结果将促使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对于全球化时代的人文科学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我们构拟的国学研究现代化论坛的目的即在于通过学友间的有效合作,以共同系统地开发国学中的精神资源。因此,论坛的理念不仅相关于国学的现代化发展,而且经过现代化革新的新国学成就,亦将为世界人文科学的全球化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补续)会后部分同仁步至图书馆前在顾颉刚先生手书的“积石堂”前合影。本次研讨会以向作为国学研究现代化开创人之一的顾先生致敬收尾,可谓恰如其分。研讨会虽然主题为国学现代化,却广泛牵涉到哲学理论和跨学科理论的关系问题,因为所谓国学研究现代化及理论化,绝对不能简单化地等同于为之张贴中外哲学概念标签;此外,国学的主要部分如中国思想史,其核心即伦理学问题,此又不得简单化地还原为道德的哲学基础问题。看似范围有限的国学研究现代化问题,实际上涉及到现当代西方前沿人文理论中各种复杂分歧问题。后者正有有待于中国文史哲学者沿着现代跨学科理论实践的方向予以有效解决。“中国符号学新论坛”所关注的更为广泛的中西理论探索任务,则与本论坛的目标密切相关。
    【后记】
    在体制外进行学术思考,特别是进行学术实践规划方面的思考,须涉及各个方面的不同性质的问题。有关历史,体制,权力,理想,理念,条件,目标,途径,手段,人员,财力等等方面的诸多因素必须逐一把握并使其相互协调之后,才可有效推动一次人文理论方面的学术创新活动。而这些因素的一一具备及其协同配合,又几乎预先即知为不可能之事。于是,合理的结论似乎就是什么也不必做,以避免徒劳无功,白费精神。然而纵观历史或思想史的进程我们也看到,问题也并非均按此千篇一律方式统一的形成和演变。在此历史的综合过程中,各步骤,各阶段,各层面,也各有相对独立的、不同轻重缓急策略的节奏及相对片面实践的可能性与可取性。理念与理念的实践更属不同的两个层面,此即意味着:存在有“理念本身的实践”和“理念实践的实践”之别。因此,在错综复杂的历史局面下,我们如何采取创造性的思维以克服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以期达成局部性、阶段性的学术实践成就,也就成为考验我们的学术实践智慧学的一种适切的方面了。本人自1977年以来逐次投入的各种创新性的学术实践经验及体会,今可通过此次6月南北行的体验而归结为本文所阐述的学术理念层面上的结论。在此理念系列的宣表中,既表达了长远的学术理想,也朝向于、开放于当前可能的集体性合作实践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体制外和体制内的某种有机结合的可能形式。经此总结之后,本人遂可于认识论与实践论两个层次上更为心安理得地于9月份前往索菲亚大会履行我最后阶段的国际符号学学会副会长之职能了(那时我将面对着欧美人文理论主流来观察、思考、评论人类人文科学全面革新的可能性问题了)。仁学或新仁学,就是要在全球化的急功近利时代,思考人类真实的精神建设之目标。后者恰是(主要服务于经济至上的国内外体制内总目标的)人文教学规划所不可能触及的。试看中国思想史:宋元明清诸子的哪一次思想创新不是在非功利性的体制外完成的呢?
    (2014-6-24:资料归总并构思于兰州十里店;2014-7-7:资料整理并落笔于旧金山湾区寓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