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论语》中是如何进行正名分和正责任的呢? “觚不觚,觚哉?觚哉?”这是《论语·雍也篇》中的一章,直译出来毫无意义:“觚不像觚,还是觚吗?还是觚吗?”但是,我们知道《论语》讲求字字推敲,句句达意,怎么可能会出现一句毫无价值的话?结合“正名”来看,我们便可以明了这句话的用意了。事实上,孔子是在感叹:“君王不像君王,臣子不像臣子,这个世界能不乱吗?” 在一次回答齐景公问政时,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篇》)这一回答更是强调了名分的重要性:只有君王像个君王,臣子像个臣子,父亲像个父亲,儿子像个儿子,社会才会稳定,国家才会发展。可是,孔子所处的社会却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在孔子看来,首先要正名分,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身份,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而非不顾名分,胡乱行动。 明确了名分之后,紧接着要明确责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仅要求“君王像个君王,臣子像个臣子,父亲像个父亲,儿子像个儿子”,还要求“君王”、“臣子”、“父亲”、“儿子”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尤其是君王、大夫这些管理者,必须带头承担起自身的责任,惟有如此,才可以使下属恪守职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篇》)领导不正,下属自然不正,领导以身作则,则下属自然也就严格履行职责了。 正名分与正责任是相辅相成的,又是缺一不可的。一旦做到了这两点,则可谓“为政有道”。那么,如何评估“为政”是否“有道”呢?孔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标准:庶人不议政事。天下有道之时,庶人称道庶人的职责,自然无暇也无意去议论政事。所谓“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脱离了职务分明和职责明确,科学管理便失去了立足点。这与孔子反复强调“正名”的重要性,可谓同出一辙。正如职责明确是科学管理的基础一般,“正名”也是中国式管理的基础。 第四节人人都是管理者 记得当年,深夜研读彼得·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时,读到“每一个人都是管理者”时,兴奋不已,一夜无眠。 令我激动不已的理由很简单,在《论语》中孔子也曾表达过同样的意思。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篇》)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事政治?”孔子说:“《尚书》中说:‘孝啊,只有孝!又能友爱兄弟,就会作用于政治。’这样也是从实政治,难道还有其他的为政方式?”一个人不管他在不在管理者的位置上,只要他做到了恪守孝道,他便已经在从事政治了。为什么?因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已经使得一家平安、幸福、快乐了。这不正是《大学》中所说的“齐家”吗?家是国的构成单位,如果人人都可以使自己的家处于幸福、快乐之中,那么,天下人还能不平安、快乐吗? 彼得·德鲁克对“每一个人都是管理者”的解释与此非常类似: “在一个现代的组织里,如果一位知识工作者能够凭借其职位和知识,对该组织负有贡献的责任,因而能实质地影响该组织的经营能力及达成的成果,那么,他就是一位管理者。” “一位知识工作者是不是一位管理者,我们不能以他有没有下属而定。……,知识工作不能用数量来衡量,也不能用成本来衡量。衡量知识工作主要应该看结果。” 一个人只要他能够促进企业成果的实现,他就应该被称作为管理者。这与孔子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 第五节孔子——伟大的管理思想家 尽管《论语》也记录了孔子弟子们的言行,但核心依然是孔子的思想和言行。如果要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一个归类,我想最准确的莫过于政治管理思想。无可否认,孔子是一位政治管理思想家。政治管理与企业管理有着互通和交融的部分,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管理者们如何运用其中有益的思想。 根据目前可以查阅的资料来看,孔子在世时并非一位成功者,他不但不成功,而且还非常失败,孔子自己曾自嘲为“丧家狗”。但是,时至今日,许多当年辉煌一时的帝王都已经被人们所遗忘,而孔子——这个当初的失败者却被人们牢牢的记下了。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这或许是当时对孔子最高的评价了。这句话出自于一位守仪城的官员,这是一个非常喜欢接近君子的人,自夸“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只要到仪城来过的君子,他全都见过。见过了孔子之后,他对孔子的弟子们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天下失去正道已经很久了,上天要孔子作为教化人民的导师呢。 这是非常高的评论,说明孔子的思想足以征服他人,赢得他人的信服。当然,对此孔子自身也非常自信,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如果有人用他的话,一年便可以整治得差不多了,三年就会很有成果了。 可惜的是孔子的仕途并不顺利,尽管也曾担任过短期的职务,但是很快因为看不下当政者的昏庸和无能而辞官而去。为了谋取实践自身管理思想的机会,孔子不惜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可惜大多数君王对他的思想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当然,这一切丝毫不曾影响孔子思想的伟大性和实用性。仁、义、孝、信、礼等思想始终占据着中国政治管理思想的核心。而作为开创教育事业的导师,孔子的确没有辜负上天的期望,成了教化人民的“木铎”。 ◎天下为公 孔子的管理思想始终在寻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结合点,这与西方管理思想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差别:西方管理的根本在于现实。尽管自21世纪以来,一些管理思想家们提倡愿景和梦想,但是,经营绩效依然处于最重要的地位。 孔子曾多次谈及自身的理想,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让老年人都得到安养,使朋友们都互相信任,使少年们都得到关爱。 事实上,孔子创造“仁”,推崇“德治”,强调“礼乐”,根本在于其心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大同理想”: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①(《礼记·礼运第九》) 当然,孔子知道“大同”是不易实现的,因此,他又设计了一个次一等的社会,这是一个现实的可望实现的社会,乃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知勇,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②(《礼记·礼运第九》) 《论语》中的管理思想大多是关于“小康社会”的,是切实可行的。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朝的礼仪制度是以夏、商两代为参考后总结出来的,多么完美文雅啊!我遵循周朝。直接一点说,孔子所选择的正是文、武、成王与周公等人所制定的礼仪制度。 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只是人类的一个美好愿望。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却可以通过管理者们的努力而实现。当然,因为时代的变化,如今的“家”已不再是以姓氏为依据的“家”,而是包括了企业等组织在内的“家”。那么,管理者们应该如何管理好各自的家呢?这正是孔子作为一名管理思想家所要教导我们的。 注: ①译文:在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全天下人所共有。选举贤能之人治理政事,人人讲求信用,彼此友好。所以人们不仅仅爱自己的父母,不仅仅爱自己的孩子,使老年人都能够安享晚年,壮年人都能够有所价值,儿童们都能够得到顺利的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疾的人都能够得到供养。男人们各有职业,女人们都得到正式的婚配。既不以不好的资源丢弃而不用,也不占位己有;有力的出力,但不必为了自己。因此,阴谋不生,盗窃杀人事件不再出现。出外门窗不需关闭。这样的世界就做大同世界。 ②译文:如今大道已经消失,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各人只爱自己的父母,只照顾自己的孩子,资源劳力成了私人所有。世袭传承以为合理,城墙沟池必须坚固,拟定礼仪为制度;以确定君臣的名分,以促进父子的慈孝,以强化兄弟之间的友爱,加强夫妻之间的恩情。以此设定制度,划分土地,尊重用力和贤能,将功绩归为个人所有。于是阴谋随之发生,战争由此而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算是出色的人物了。这六位君子,没有一位不谨遵礼乐的。发扬正义,考验信实,明示错误,刑法遵循仁义讲求礼让,以正道昭示于他人。若有不遵礼法者,虽有权势也予以斥逐,使人人知道灾祸的根源。这就是小康社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