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瞭望》组文:共建精神家园

http://www.newdu.com 2017-12-15 新华网 小付辑 参加讨论

    对共有精神家园的关注,将越来越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将成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激发人民昂扬向上精神风貌的价值基础。
    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先哲就指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可以说将共同的精神理想,与法律制度建设之间互相发扬、互相支持的辩证关系一语道破。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仅是对社会物质化的一种反思,也是因为进入法制时代,制度的作用越大,越需要反复追寻建立、执行制度的良善动机。
    社会转型中,难免泥沙俱下。受价值观多元化的负面影响,少数人思想迷茫、信念动摇、荣辱观错位。在思想领域,愚昧迷信伪科学思潮、经济私有化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保守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利己主义思潮,等等,一时俱起。
    面对价值观多元化的现实,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就要做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建设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在多元价值中去粗取精,辨别真伪;在多元价值中择善固执,利己利人,中国人有着更为丰富的滋养可以汲取。
    这首先是因为在五千年文明探索中,中华民族发现许多对世界、对生命、对人类价值的根本性认识,迄今仍熠熠生辉;其次是在绵延不绝的历史实践中,探索出内及个人心灵,外至国与国交往合作,止于至善的精神完善手段;三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理念;四是在当今改革开放年代,中国可以更广阔地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择善而从,为我所用。
    "无论海角与天涯,心安宁处是吾家。"鉴往知今。一个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将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组成部分。□(汤耀国)
    制度承载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在权力运作体制中得到体现
    文/韩庆祥
    中国共产党人近年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不是杜撰出来的僵硬意识形态,也不是仅仅挂在嘴上的空洞口号,而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提出来的。其实质,就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方向问题,用共同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人心,营造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马克思指出: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定之后,实现这一价值体系的行动更为重要。
    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除了要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中进一步提升出基本价值,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加以表述,进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以外,还需要确立体现这些核心价值的各种制度与体制。笔者认为,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循序渐进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循序渐进改造社会层级结构
    政治体制包括许多内容,但核心内容是权力结构和权力运作体制。传统的政治体制之根本特征是:
    在权力结构上,政治权力力量过大而经济力量、社会力量微弱,因而总体上属于"金字塔式"的权力层级结构,资源相对容易向上聚集,指令相对容易向下贯彻,自上而下传达上层指令相对通畅,自下而上反映基层意见会相对遇到某种阻力。
    在权力运作体制上,政治权力至上,权力自上而下运作、逐级管制而对其缺乏有效制衡,由此重权力,讲集权、讲身份、讲人治、讲等级、讲服从。
    这种权力结构、权力运作体制及其特征,是由金字塔式的社会层级结构造成的。这里的社会层级结构,本意是指在传统政治国家领域中依据权力至上与权力大小而形成的权力级别阶梯和权力层级结构,后被延伸为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根据人和人之间之权力大小、地位高低、身份有别而建立的层级关系结构。这实际上是一种注重权力层级、地位层级、身份层级和关系层级的社会层级结构。
    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是形成社会层级结构的现实基础。在传统社会,这种社会层级结构对稳定社会秩序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对今天社会的运转并非完全不必要。由于我们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今天我们的许多理念和政策不同程度上仍然是通过这种社会层级结构来运作的。
    然而,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社会,必须循序渐进地改造这种传统的社会层级结构。因为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这种传统的社会层级结构已有很大改变,但其消极影响依然根深蒂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些观念,置于这种传统的"社会层级结构"或传统的"权力结构和权力运作机制"中,就难以变成切实有效的行动,甚至某些"做法"比较落后。既要利用它,又要改造它,这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难题,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具体来讲,传统的"社会层级结构"或"权力结构和权力运作体制"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
    ——影响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的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然而,在传统的社会层级结构中,个人权利服从权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排斥民众的合法权益;身份挤压能力,这在一定意义上会排斥人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地位高于平等,这在一定意义上会排斥人们之间的平等交往;服从高于自立,这在一定意义上会排斥个人的平等、独立人格。
    ——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是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以人为本。这些价值理念却与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存在一定程度冲突。在传统的社会层级结构中,因过于注重对人的控制而会影响民众各尽其能和社会焕发活力,进而会影响国家富强;因权力过于集中便会影响民主;因权力缺乏有效监督并产生腐败便会影响政治文明和社会和谐;因权力至上会影响以人为本的实现。
    ——影响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发扬。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一个国家尊重人民、关心人民且热爱人民,人民会更爱国家。然而,在这种传统的社会层级结构中,容易滋生权力排斥个人权利的现象,而这会影响爱国主义精神在一些个体身上的顺利实现。
    ——影响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确立是以个人的独立人格、自主个性和思想解放为前提的。然而,在这种传统的社会层级结构中,容易排斥个人的独立人格、自主个性,这最终会影响改革创新精神的充分发挥。
    ——影响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致思趋向是培育人的德性和善行。但在这种传统的社会层级结构中,因人治而容易使一些人不是凭能力和业绩获取权力,而缺乏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又容易使一些人不择手段去攫取社会财富。而这,正背离于德性和善行。
    逐步建设新的社会结构
    由此,要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必须从改造传统的社会层级结构入手。
    改造传统的"社会层级结构",就是把自上而下的的社会层级结构转变为由市场经济、公共服务型政府和公民社会所构成的平衡社会结构;把注重上下纵向政治权力控制、但对权力缺乏制衡的"集权型"社会结构,转变成注重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横向沟通,且相互制约的社会结构。
    这种新型的社会结构蕴涵着新型的权力结构和权力运作体制,这就是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相互制约、相辅相成。
    这样的新型社会结构与权力结构、权力运作体制,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因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和公民社会内在要求尊重民众的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尊重人民、关心人民且热爱人民,倡导人们之间的平等交往,注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以人为本等基本价值,并且善于以自身的德性和善行来带动民众的德性和善行。
    同时,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的相互制约、相辅相成,以及资本、公共权力和民主的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有利于消除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实现的各种障碍,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铺平道路。
    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
    广大人民群众是改造这种传统社会层级结构的主体,而中国共产党人是改造这种传统社会层级结构的关键。因为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
    需要强调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迈开了改造传统社会层级结构的步伐,采取许多现代理念与措施,力求消解传统社会层级结构的世俗基础。对此我们应充分肯定并满怀信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改革开放过程,就是循序渐进地改造传统的社会层级结构与建立新型社会结构的过程。当今的中国共产党实际上是在超越传统社会层级结构的过程中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以来,提出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执政能力、和谐社会以及公平正义和民主法制的执政理念,强调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推进社会建设,努力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努力建立健全权力结构和权力运作机制。这实际上为构建新型的社会结构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理论基础和目标方向。
    中国共产党人改造传统的社会层级结构的方式可以概括为"坚定不移"、"循序渐进"、"建设为主"。这种传统社会层级结构的影响是长久的,存在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当今的某些领域,虽然有形的社会层级结构被打破了,但无形的社会层级文化、层级观念和层级思维依然存在。所以,必须坚定不移地改造这种社会层级结构。我们许多人都受这种传统社会层级结构的不同影响,甚至一些人是其中的既得利益者,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在建构新型社会结构的进程中逐渐缩小传统社会层级结构生存的空间。
    中国共产党改造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并建立新型的社会结构,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与执政地位。因为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市场经济、公共服务型政府和公民社会的建设;另一方面,党的执政地位取决于人民群众的认同,而这种认同来自于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来自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而新型的社会结构有利于形成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也要求实现这种转变。□(作者为中央党校哲学部副主任、教授)
    人文化解价值危机
    中华传统人文精神,归根结底是满足人的需要和精神追求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汤耀国
    方立天教授已过"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年,但对时下的"欲"与"矩"感到不安。
    物质生活提升,精神生活下降;科学知识增多,道德素养欠缺;传统精华毁坏不少,新的共识尚待重建……方教授认为,这是一种价值危机,成为当今人类进步的重大障碍,也是人类社会诸多问题的根源之一。
    不过,他并不悲观。他对传统人文精神寄予厚望,却非复古主义者。他相信个人心性大有修养空间,共有精神家园不会是空中楼阁。
    治学半个世纪,他并不完全是书斋中的学者。传统学问的核心,关乎人道。治学传统,旨在修己以安人,经世致用。近日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之举,在方立天教授看来,也是他作为知识分子尽一点社会责任的表现。
    以人为本当注重精神
    《瞭望》:现在提共有精神家园,是否要基于个体对心灵、精神、道德的重视?
    方立天(以下简称"方"):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需要好好研究个人与共同体的对立统一关系。共有精神家园需要每个成员有共同的价值理念、取向,但也不排斥个人发挥积极性,个人没有信念,就无从谈共同信念。
    《瞭望》:"以人为本"已经成为举国共识,个人应当以什么为本?
    方:以人为本,是相对以神、以物、以钱为本而言,古代还讲以"民"为本,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来言,而"人",包括所有人。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人的价值——满足人主体的需要和精神追求为本,不仅要保证物质生活——国家强调民生就是这个意思,还要不断提升精神生活,使人的物质与精神两方面都良性发展。人的生活不等于物质欲望的满足,人是有思维的,有精神追求的。物质是基础,但精神生活更高,在我看来是第一位的。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瞭望》:"个人解放"提了很多年,现在物欲与性欲的放纵人所共知,但人格的健全、精神的成熟是否有进步?
    方:提个人解放,针对专制、封闭,是人类的进步。但任何事情都有两方面。首先,个人解放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解放与社会进步应当是协调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个人解放是有限度的。人对自己要有约束,不能完全放纵。
    再者,自由的内涵很丰富,如政治自由、思想自由等,个人解放不等于放纵欲望,物欲与性欲的过度放纵,对个人身心健康、幸福很不利,比如享乐主义就带来了很多富贵病,对社会也是消蚀力。人对自己要有约束,不能完全放纵。
    这些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面貌、道德面貌一方面前进了,个人主动性、积极性、主体意识有所提升。另一方面,也出现极端个人主义、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功利主义,这不好,要下功夫去逐步引导解决。
    人要有信念、信仰,没有信念、信仰,方向、动力就没有了。当然,不一定要信教,或信哪个教。
    《瞭望》:全民认同的精神文化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五千年的根本所在。现在这样的精神文化还存不存在?
    方:可能在重建过程中吧。现在人们思想比较多元,旧的共识被破坏不少,而新的共识也还难说明确形成了。这一百年,传统文化受到很大冲击,有很多绝对主义的做法,把它破坏得厉害。我最近有个想法,将政治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但单个人做不来,应当共同努力。
    中国学术的根本是人文精神
    《瞭望》:如何看待近年来的国学热?
    方:这关系到国家文化战略,我认为要冷静对待。根据我个人反复思考,初步想法是,要给国学很好的定位。国学是传统文化中的系统的专门的学问。主要是学术意义上的。经世致用也有,比如中医。
    国学之魂,中国学术的根本精神就是人文精神,国学所包含的对人生、社会和世界的看法、观点,即人生观、社会观、世界观,归根结底是实现人的价值——满足人主体的需要和精神追求。这对世道人心自然有良性作用。
    国学无疑是与中华民族相联系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保存发扬国学中的优秀成分,对保持民族的独立性,保持文化的根、思想的根、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根本,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的国学确有让西方作参照的地方,以佛学为例,在当今世界宗教冲突、霸权主义、恐怖主义、领土争端、资源掠夺以及邪教等而引发的种种人类苦难当中,佛教的一些理念,如缘起、因果、平等、慈悲、中道、圆融
    功利时代的精神重建
    如果说人人都可以为圣贤,那么同样也能成为社会共同价值的担当者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汤耀国
    全文链接:功利时代的精神重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