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叶杂志封面 特集:生态文明与中华道统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 (目录、摘要) 草原文化与中华道统 潘岳(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 摘要:草原文明、中原文明、江南文明,数千年间融汇而成中华文明。内圣外王的儒学,是中华道统、中华文明的基石。一个半世纪前,遭遇挟技术、军事、组织利器的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华帝国倒塌,中华道统迷失,中国知识分子失了灵魂。复兴中华文明,需要草原文化——马文化——原生态自然活力的助推。重精神的中华文明与重物质的西方文明若能融合,困于霸气之摧的世界和陷于工业之殇的环境将进入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共生共荣的新气象。 儒学的复兴取决于能为国家强盛民族振兴做什么 陈明() 摘要:文化的特殊地位和意义,在后冷战时代得到了呈现,但在国内似乎并未得到足够重视。现在,执政当局开始从民族复兴的责任和承诺,尝试重建自己的意识形态话语,传统价值理念的重要性重新得到体认和采用,这是相当值得期待的。儒学的复兴取决于它对于国家强盛、民族振兴能做什么?对于当代社会、当代人群能承担什么功能?能否在文化认同、政治重建、身心安顿上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这既是衡量儒家复兴的标志,也是儒家复兴的途径。 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在哪里 ——在神性和俗性之间建构中国文化 房宁() 摘要:我们这一切的努力是为了什么?生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难道我们的劳作仅仅就是为了过好日子?什么是好日子?如何定义幸福?这些问题,也就是我们现在重新提出的价值问题。今天,我们正面临着寻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这个大问题,需要进行文化重构。如果文化不能建构,我们只能随波逐流;如果文化能够建构,需要我们在传统与现代、“神性”与“俗性”之间找到一种新的综合。 中国到了重建自己文化形态的时候 ——30年价值观的变迁与反思 作者:黄纪苏 摘要: 1840年前中国的历史是自己的历史,1840年后中国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成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中国近代以来包括价值观危机等诸多重大问题都与这一根本性变化相关。直到今天,中国要解决的最根本问题仍然是中华民族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问题。改革开放增强了中国的国力,但在价值观缺乏安全感,民族认同出了危机。未来几十年,中国将有一次空前的机会,真正到了重建自己的文化形态的时候。而将儒家提倡的自强不息的入世精神、个人的价值与国家利益巧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是新时代伦理价值观的最优选择。 回归民本主义,重建中国的政治价值——潘维 摘要:中国的传统一直在那里,道德诉求很容易,但无法自动地变成现实。对中国来说,关键在于找到落实价值目标的制度化机制。现在中国最大的问题,不在于通常所说的传统文化的沦丧上,因此,复兴儒家文化只是隔靴搔痒。古今中西文明的核心是政治文明、政治价值观,西方是法制加民主,中国是远古的民本主义、今天的“为人民服务”。中国需要重建政治价值观,回归民本主义。 中国的社会风气需要第二次转变——韩少功 摘要:中国穷怕了,中国人要追求幸福的生活。上个世纪80年代,文革时期那种凡私皆恶的极左的、僵化的思想被抛弃,中国社会风气实现了第一次转变:从精神至上转向发家致富,许多中国人将美国式的生活作为现代幸福生活的目标。自90年代迄今,中国转向市场经济,工业化城市化高速起飞,物质欲望得到充分释放,道德淡化:凡公——社会正义、社会公德、社会公平、社会关怀——被视作幼稚而弃。中国的社会风气需要第二次转变,以寻求:思想和制度同步进行,利己和利他平衡,好的传统在日常行为中身体力行。 在西方中心的世界中,保持中国文化自主性 ——文化、社会价值如何转化为政治实践——汪晖 摘要:在现代资本主义以物质为核心的结构下,在现代世界以西方为中心的结构下,重物质轻精神成了现代社会的普遍问题,政治性与文化、社会脱了钩。对自身历史,尤其是近代历史中正确性的否定,使得中华民族在解放进程中形成的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利他主义的价值观受到伤害。如何把政治价值问题跟文化、精神、传统、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并转化为政治实践,从而在西方中心世界里保持中国文化的自主性、中国知识分子的实践传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要改变深层的惟现代化价值观——刘兵 摘要:我们强调这个世界只有一个好的发展模式,就是西方工业革命,经济、物质增长的现代化的模式。当我们只追求这样一种发展时,我们就排除了社会发展模式上的多元性和文化的多元性,而且,当我们把它作为深层的文化基础的时候,整个社会的发展就会出问题。今天,我们至少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开放的、宽容的文化环境、研究环境来改变这种意识。 中国的问题是软实力与硬实力不对称——王小东 摘要:中国取得了很多成就,也面临着种种问题,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软实力与硬实力的不对称。中国人喜欢把美国当目标,但美国被世人最乐道的恰恰是软实力。但要提高软实力,不能接受开历史倒车的新儒家,当代中国重要的软实力是民族主义:中国是中国人惟一的家园,我们应该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充满信心。民族主义不是简单要求个人服从民族国家,而是承认只有组成国家和民族才能更好地维护个人利益,国家利益只是手段,个人利益才是目的。 从集体理想主义到个体理想主义——张广天 摘要:以经济为中心,追求物质生活,这不是一个坏现象,从中产生的物权意识和对自己生活的保护和追求,开辟了中国人个体生活的通道、创造了中国社会新价值的土壤。中国缺少共识,根子在于重集体轻个体下的责任缺位,这是远比重西方轻中华、重物质轻精神更为根本的问题。继集体理想主义的逝离,中国需要个体理想主义,需要平等达成的契约,需要承担起自己责任的国民。一个由下而上的社会比由上而下的社会更有共识更为和谐。 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制度建设——徐友渔 摘要:中国目前最严重的问题是缺少诚信,这同时也是一个基本的道德问题。重物质轻精神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具体到中国近年在道德和精神文化上的所谓迷失,相比起轻中华重西方、轻传统重现代这些原因,政治价值以及制度缺位的缺失更为重要。与其回归传统道统,更为重要更为基本的是要树立起多元的政治价值,加强制度建设。在此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应秉承批判精神,做普世价值永恒价值的守护神。 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现代的政治体制——关于重建政治价值的思考——王焱 摘要:文革的时候,共产主义是天堂,不许讨论。改革开放的时候,市场主义是天堂了,认为搞市场经济将来就会跟美国一样。二者的逻辑结构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共产主义,一个是市场经济。其实,世上是没有什么天堂的,非得说有,那么一个和谐的、多元的,允许各种价值观生长的社会就是天堂。中国现在的问题不是文化和精神,而是要重建政治价值,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现代的、合理的政治体制。 不好的制度能把好人变坏人——王 建 摘要: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时候,我们需要破除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传统理念,树立一些新的观念。在破和立的过程中,可能会破掉过去的那种“大锅饭”、平均主义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但在破与立的过程中,肯定也有很多沉渣泛起,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合理的制度,把坏人变好人。 用儒家文化重建社会是痴人说梦 ——解决生态危机需要建立新的治理结构——杨东平 摘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对中国伤害最大的就是引入了消费主义的文化。到底是倡导公交优先,还是倡导豪宅和宝马香车,在中国竟然成了一个公共问题。畸形消费文化带来的是:社会价值观的失衡,生态危机的出现。而期望用儒家文化靠读经诵孔来重建社会价值挽救生态危机,无异于痴人说梦。建设新的社会治理结构,走向公民社会,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回归儒家文化是文化现代化的倒退——彭卫 摘要:中国近代以来的路程非常艰难,直到改革开放这30年,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社会才算摸索到了一点儿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中国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道德滑坡现象,比起希望用儒家文化对之修正来说,规范人的行为主要还得靠法律,而不是道德。讲等级的儒家文化无法回应求平等的现代社会,儒家文化有益修身养性,若作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是历史的倒退。 轻视西方文明是一种顽固的傲慢态度——彭小瑜 摘要:长期以来妨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一大弊病,就是在西方先进文明面前顽固的轻视的傲慢态度。“全盘西化”在中国根本没有过,是个伪命题。高校和研究机构西学学科设置的薄弱,只重民主、科学不谙基督教文明,暴露出我们对西方文明的了解极其有限且相当肤浅,充满着片面的理解和阐释。如果我们想获得实实在在的自尊和自信,需要谦卑地学习西方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