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时间之镜中的多面“孔子”——读林存光博士《历史上的孔子形象》

http://www.newdu.com 2017-12-15 Confucius2000 刘东超 参加讨论
(责任编辑:admin)
 

    当一个历史人物消失于茫茫的时间黑洞之后,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学说就成为后人可以阐释的文本。虽然人们总是期望在这些阐释中得到客观的意义、期望历史真实能在这些阐释中得到复原,但由于人类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述的有限性,由于被保留下来的历史“痕迹”(大部分储存于文献之中)一般都极为稀少(相对于客观现实过程而言),这些期望往往很难得以实现。也正因此,这些阐释才可以不停地进行下去,才可以为不同的解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理解。在中国思想史上,呈现出阐释多样性、理解差异性的最为典型的例子大约应该是孔子了。而孔子之所以成为这一典型,除掉上面所说作为一个文本的普同原因外,毫无疑问还和他思想的弥久穿透力、深远统制力有关,和他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中国历史的圣人有关。
    在中国思想史上,作为文本的孔子不仅在历时态中被解读出不同的意义、视为不同的形象,而且在共时态中也被解读出不同的意义、看作不同的形象。有趣的是,现当代中国学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和机缘来对这些意义和形象进行进一步的解读,来较为客观地观察这些被解读出的意义和形象与其解读者及其解读时代之间的关系。显然,思想史提出这项课题在某种意义上表征着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当然,这项学术工作是相当复杂的,它需要研究者具备相当强的文献熟悉程度和更强的理论清理能力。从总体上看,我国现当代学术界在这项工作中取得了不少的进步和成绩,这既表现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顾颉刚、周予同等先生及八十年代赵吉惠先生等对真假孔子的讨论上,也表现在近年来一些年轻学者对孔学史的研究中。在我看来,后者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研究成果是林存光博士《历史上的孔子形象》(齐鲁书社,2004年)一书。作为200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结题成果,这部书的主要内容就是对长达两千五百年的中国政治和文化语境中的孔子和儒学形象变迁的研究。下面我愿意结合上面的分析对这部书予以简要的讨论,来彰显一下我们在今天如何“观看”漫漫时间之镜中的多面“孔子”。
    很自然,这部书对于孔子形象的讨论从孔子对自己的表述开始。林先生分三个方面来考察孔子的自述:第一个方面他概括为:“‘述而不作’:一个诚实的学者”;第二个方面他概括为“旷野呼告:一个失意的政治家”;第三个方面他概括为:“‘学者为己’:孔门‘道问学’的道德含义”。前者描述的是孔子真诚、谨慎地从事自己的学术工作,彰显其作为严谨学者的形象;中者描述的是孔子为自己仁政主张的实现而栖栖遑遑地努力,结果却失意而归,彰显其作为一个不得志的政治人物的形象;后者描述的是孔子教育学生的根本指向是完善人的道德人格,借以揭示孔子独具特色的教育家形象。这三个方面的概括是较为准确的,符合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包含孔子原话的文本(比如《论语》)。孔子的这些原话是他对自己的认识,是他自己生命经验的凝结,同时也包含他根据自己的人生标准对自己的判断和评估。实事求是地说,虽然这些表述难免会包含某些主观性的内容,但从总体上看是孔子对自己真实感受的准确传递,是历史上孔子人生真实内容的客观展现。在此,我们看到两个阐释层面,一个是孔子对自己的说明和理解,二是林先生站在当代学术的视角上对孔子阐释的理解。就认识的一般意义而言,这两层阐释都是可以成立的,而且它们之间也是大致符合的。
    不过,如所周知,对孔子形象的认识并不都和孔子本人的认识一样,还有众多其他角度上的观察和描述。在此,我们仅以林先生所谈论的战国时人对孔子形象的探讨为例来说明一下,对此他表述为“战国诸子多维视野中的孔子”。首先,他将与儒学并称显学的墨家对孔子的认识概括为“繁饰礼乐而崇尚无用的孔某”。这里,墨家显然是根据自己非礼乐、反厚葬、节用度、力苦行等主张来对孔子作出评判的,实际上是从体力劳动者的角度和价值观来看待孔子。其次,他注意到《庄子》书中对孔子的多种认识——从“庄学的代言人”到“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的君子”再到“现世的最大盗贼”。这自然是由于庄学内部对于孔子历史的不同认识和不同评判标准造成的。再次,他将战国时儒家后学孟子和荀子眼中的孔子概括为“既仁且知而通体德慧的圣人”。这是由于孟荀将孔子视为自己的宗师和道德学问的集大成者。最后,他将法家眼中的孔子概括为“已逝而谬种流传的贤人”,其意为法家虽然承认孔子本人是世所罕见的仁义之人,但对于其学说的治国无效、导人邪途却极为不满。法家的这种评判显然建基于他们自己功利极强又冷酷严峻的治国思想之上。我们说,孔子在诸子百家眼中的形象当然远远离开孔子对自己的评估,这既和孔子真实的多层面展现有关,也和他们可能存在的误读有关。不过,这只会使思想史中的孔子形象更加复杂和丰满,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孔子自己所不可能认识到的自己的历史意义。林先生对此的概括和说明不仅使我们较为准确地看到孔子在战国诸子眼中的形象,而且还得以认识到孔子之所以在他们眼中呈现出这种形象的主观原因和时代原因。
    很清楚,我们在此仅仅是以先秦人眼中的孔子为例来说明一下林先生对中国历史的孔子形象变迁的梳理,实际上在这部书中他还考察了秦汉魏晋唐宋明清直至近现代对于孔子形象的理解。所有这些理解可以较好地显示出阐释学的一个基本观点:过去的人和事不仅是甚至主要不是远离“今人”而去的东西,它们还时时地出现在历史的生活之流中;甚至可以说,它们就在各个时代的“今人”身上让它自己得以展现。而也正是这种展现,构成了“今人”存在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同样,这一观点也可以体现在这部书中。它对孔子形象变迁的理解不仅使孔子在今日的历史之流中得以展现意义,而且也使作者这项研究得以存在的因素。再进一步,这篇短文对林先生这部书的理解也是处于这样一条意义之流的过程之中。按照学术界最一般、最简单的方式,作为一篇书评参与这一意义之流的办法是对这部书进行一种得失的评判。我们说;从整体上看,这部书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绩,比如,它对孔子和儒学形象的历时性梳理是一个前人没有系统做过的工作,因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孔学史的较新角度及这一角度上的某些观察结果。不过,这部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某些表述和判断似因追求阅读效应而略显准确不足,将老子表述为孔子的第一个“论敌”便是如此,这明显和一般史籍所记载的孔子师事老子的说法不一致,而林先生也没能给出有说服力的证据。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