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来,孔子被打倒在地,被千千万万的他的后辈们践踏在脚下。人们在反思中国落后的问题时,反思中国道德的缺陷时,孔子经常被赋予这样那样的“罪名”。今天,世界正进入一个全球性的战国时代,是一个更大规模的战国时代,这个时代呼唤着新的孔子,一个比孔子心怀更开阔的大手笔。 “子不教,父之过!”杨朝明的儿子经常这样顽皮地和父亲开玩笑。不仅如此,他还经常拿孔子的话和父母辩解一些问题。 杨朝明,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的副院长。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随着少儿读经活动的开展,孔子文化在孩子们中间已经形成风潮。 2555年前,儒学家孔子出生在曲阜。他被认为是最具“中国性”的人,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 孔子的学术曾一统天下,为中国社会确立了基本的道德规则,但在“五四”期间,他被全盘否定,更在“文革”时代被打翻在地;而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惟西方文化是瞻,传统文化在无形中进一步遭受诋毁和不敬。 “孔子死了。”悲观的人们这样说。 “孔子是一个符号,他的学术影响力的衰微,就是中国文化影响力的衰微。”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的当代儒学家陈明如是说。陈明曾花费十多年研究孔子,像一个漂泊的灵魂守望着故乡。 孔子复兴的社会征兆 学者蒋庆,一直被当作儒家学界的大陆符号。今年51岁的蒋庆,大学时学习的是法律,先后任教于西南政法大学、深圳行政学院。2001年申请提前退休,在老家贵州的修文县龙场,创办“阳明精舍”,讲习儒学。 此精舍,和古代的四大书院一样,建在青山绿水间,清净自然。在中国古代,民间讲学风盛,书院的影响力非常之大,但书院制度被清朝政府废除,而龙场,正是明代大儒王阳明悟道之处,蒋庆的理想由此隐然可见。 今年7月10日至17日,蒋庆邀请陈明、盛洪、康晓光等著名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人士以“儒学的当代命运”为主题,会讲于阳明精舍。康晓光是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致力于发掘儒家仁政思想;盛洪是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他倡导天下主义。 他们拿出100多个有关儒学的题目进行讨论、争辩。这是近年来中国大陆少有的儒学大论争,因此各路媒体闻风赶到。但采访均被婉言谢绝。整整一个星期,大门紧闭,除他们带的几个随从外,书院里再无闲杂人等。 会讲,乃是中国儒学历史上一种讲学传统,通常是学业有成的儒学者汇聚,切磋学问。会讲传统的恢复,标志着大陆新儒家已经具有了群体性从事文化学术事业的意识和能力。 中国思想界是在1994年兴起“国学热”的,那时,思想界普遍感觉没有方向,人们从西方文化里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和价值归宿,于是转而回到了国学上。但陈明认为,当时大家热衷的其实是“伪国学”。 不过,正是从1994年开始的“伪国学”热,孕育了后来的真国学热,近几年,曾争论不休的各派知识分子都开始聚拢在孔子的旗帜下。 “少儿读经是孔子复兴的一个征兆。”蒋庆对中国《新闻周刊》说,2003年8月的一次统计结果是,中国大陆有400万儿童在读经,而自“五四”时期到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读经行动几乎中断。目前,民间还出现了一些知识型义工,自觉地帮助教儿童读经。 深圳卓雅学校,在全校开展读经活动,不占用正常课时,要求学生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到校读经。刚开始,一些家长不愿意,质问校方:为什么不让孩子们背英语?但碍于情面,他们还是把孩子送来。后来,读经活动搞得如火如荼,孩子们的语文功底非常好,被中华孔子学会当作推广孔子文化的试点。 读经运动自下而上也影响到了政府层面,一些教育行政机构在自己的辖区内开始有意识地推广这项活动。安徽和重庆的省市教委都曾下文,在学校里进行读经试点。 在国学开始回归时,中国当政者的执政意识也开始调整。“以德治国”的说法,就是最明显的孔子文化。中国国家领导人现在经常在重大场合提及孔子的言论,强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涉及孔子的学术出版物,也非常明显地重新出现在了中国各地的书店架上。 “经过了文化上的大浪淘沙,人们有了回归母文化的渴望。同情、认同和信奉孔子的人数“在10年间比文革多了很多。”蒋庆说,他欣慰地看到,甚至接受过良好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们也开始尝试回到孔子的文化中寻找价值支撑。比如天则研究所的盛洪,比如康晓光。 孔子复兴的社会前景 在阳明精舍“坐而论道”时,学者康晓光提议,像法官司法考试一样,今后中国的官员应该考“四书五经”,只有通过四书五经的考试,才有资格做官。 康晓光认为,今天的中国社会,似乎可以用孔子当年的话说“礼崩乐坏”,最大的问题是人们道德感的失落,是非对错被空前混淆,价值底线越来越低。比如,解决腐败问题通过行政命令和法律很难奏效,最根本的是腐败官员心中的道德防线太薄弱或者已经失去了道德标准。而孔子的学术是教人仁义道德的让人们首先知道怎样做人。因此,道德的重建,必须仰仗孔子的文化教化。而它也是最中国的,最实用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不自觉地卷入了世界各国的竞争中。“表面上,是军事、经济、政治等的竞争,但根本上是文化的竞争。”蒋庆认为,中国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否则,越强大越像暴发户,没有底蕴。 当然,孔子的学术也有过时的部分,当年孔子就承认“时中智慧,有所损益”。但可怕的是,中国人在很长的时间里实际上将孔子文化都归入了糟粕的行列。今天,甄别孔子文化,需要知识分子精英们的集体智慧。这些知识分子,应该和当年的孔子一样,有“家国天下”的情怀。 在“北京大学社会学十年”纪念会上,费孝通先生曾说:“现在世界正进入一个全球性的战国时代,是一个更大规模的战国时代,这个时代在呼唤着新的孔子,一个比孔子心怀更开阔的大手笔。” 蒋庆不愿意人们用“孔子复活”的说法,“这意味着孔子曾经死掉了。而孔子在中国民间以及少数知识分子心中一直活着,”蒋说。 (中国《新闻周刊》2004.8.2;记者/李径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