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地域文化 > 晋文化 >

四大历史名楼之鹳雀楼

http://www.newdu.com 2017-12-15 人民网 lhj 参加讨论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古时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北周时(公元557—581年),大将军宇文护筑此楼以镇河外之地。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历代文人雅士,多来登楼观瞻、放歌抒怀,留下许多诗篇。唐代诗人王之涣登楼时写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催人奋发向上、激励民族振兴的千古绝唱,早已脍炙人口。此诗仅20字,却以千钧巨椽,浓缩万里于咫尺,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目光远大,把哲理与景物、情势融化得天衣无缝,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诗因楼作,楼因诗名。滕王阁因王勃而出名,岳阳楼因范仲淹而不朽,黄鹤楼因崔灏、李白而名扬天下,鹳雀楼也因王之涣而名留千古。
    鹳雀楼高台重檐,黑瓦朱楹,不仅占河山之胜,而且据柳林之秀,早在唐宋时期就被誉为中州大地的登高胜地,名播遐迩。鹳雀楼立晋望秦,独立于中州,前瞻中条山秀,下瞰大河奔流,紫气度关而西入,黄河触华而东汇,龙踞虎视,下临八州,山川景象,宏伟壮阔。
    鹳雀楼所在之地,正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发祥地。永济古称蒲坂,夏、商、周以前,尧和舜帝都在这里建都。距鹳雀楼20公里的西侯度古人类文化遗址,展示了18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开始用火,使用打制的石器。华夏民族的先祖伏羲、女娲、黄帝,都在这一带留下历史痕迹。“华夏”一词的“夏”指的是历史上大夏民族,它的繁荣正是以尧舜禹为象征的,活动的核心就在河东一带。而据《太炎文录》说,“华”指的是华山一带,就是黄河西岸这块地方。西为华,东为夏,鹳雀楼正好坐落在华夏历史坐标的中点上。这一巧合使鹳雀楼蒙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
    鹳雀楼建成后,经唐历宋,到金章宗明昌年间(公元1190—1196年)楼还屹立如故,唐河中府录事李逵所书的“鹳雀楼”匾额尚存,元初(公元1222年)毁于战火,元王恽登鹳雀楼记云:“至元壬申三月,由御史里行来官晋府。十月戊寅,按事此州,遂获登楼址,徒倚盘桓,逸情云上,虽杰观伟地,昔人已非。而河山之伟,风烟之胜,不殊于往古。是当元初楼已就毁。”明初时,其故基犹存,后因黄河泛滥,故址淹没,致使楼毁景失。人们只得以蒲州西城楼当作“鹳雀楼”,登临作赋者不绝。清初诗人尚登岸写道:“河山偏只爱人游,长挽羲轮泛夕流。千里穷目诗句好,至今日影到西楼”。西城楼也实在是“盛名难却,其实难副”,数百年来给人留下无限遗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加强,重修鹳雀楼的呼声日益强烈。1992年9月近百名专家、学者来永济考察,联名倡议“重建鹳雀楼”。为此,永济市于1997年12月在黄河岸畔破土动工,拉开了鹳雀楼复建工程的序幕,是此楼自元初毁灭700余年后的首次重建。
    新建的鹳雀楼(见上图)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仿唐建筑,外观四檐三层,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3万多平方米,总重量5.7万吨,在建筑形制上充分体现了唐代风格,这是因为鹳雀楼建于北周而盛于唐。这次恢复,以再现唐代风貌为指导思想。鹳雀楼整个的油漆彩画,也是国内失传的唐代彩画艺术,经过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多方考察抢救后,重新创作设计,是目前国内惟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唐代建筑。经过油漆彩绘,该楼更显古典风雅,充分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
    以鹳雀楼为中心形成的鹳雀楼景区占地面积1640亩,以这里独特的人文底蕴和厚重的黄河文化为根基,以盛唐时代开放的社会精神和盛唐文化为包装,以地域历史文化为特色,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磅礴气势为主旋律,形成“上下五千年,放眼看世界”的高远意境。
    如今,鹳雀楼又以气势恢宏的面貌展现于世人面前。楼内的陈列,以华夏根祖文化为主题,反映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通过各种表现手法,显示古河东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黄河文化的精髓;通过展示山西和河东地区出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作品,让人们切身地感觉到山西深厚的历史文化,了解山西在中国历史长河里的发展和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