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青少年国学 >

茶叶帝国的外交与战争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语文报大学人文2009年第 佚名 参加讨论

    东写西读
    刘旭俊,1985年生,诗人、青年批评家,现为同济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曾在多家媒体发表文化批评及文化随笔。其专栏“东写西读”将通过西方的文史哲理论,来阐释中国的传统文化(民间故事、历史、诗词小说等)。
    茶叶帝国的外交与战争
    对于一个索求无度的帝国而言,本国的物质匮乏最容易撩拨起独裁君主无限的征服欲望。汉朝皇帝统治着广阔的疆域和数量众多的子民,然而充盈的国库却并不能抵消皇帝对奇珍异宝的渴求,励精图治的大汉天子们将自己的“看得见的手”和军队伸向了西域。经过汉初黄老之术的普及,一心求仙的君主们始终相信,西王母所在的西域之地堪称仙境,当年穆天子尚且对此向往不已,想来那里一定不乏稀世珍宝。西汉初年,统治者在西域问题上始终采取铁腕政策,正所谓“敢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然而何谓“敢犯”,寻衅边境是谓“敢犯”,不按时纳贡也是“敢犯”。就在这样的强盗逻辑下,汉武帝的使者在大宛国的贰师城见到了惊为天马的汗血宝马,皇帝立即铸造一匹同等身形的金马想要互通有无,不识抬举的大宛国王竟然不愿交易,就这样成了“敢犯强汉者”,最后被“虽远必诛”了。
    经济学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就交给战争来解决吧。这看似无情的铁血政策,成了历史上颠扑不破的强权真理。汉朝灭亡数百年后,中国统治者的宝座几经易手,最后由血缘上并非纯种汉人的李唐王朝接管。不同于汉初的“大棒外交”,唐朝皇帝更倾向于用经济学手段来解决战争问题,打开了一道“贸易外交”的门缝。由于中原地区不产优质马匹,因此不论是为了自己赏玩还是提升军队战斗力,历来统治者都觊觎着西域良马,与汉朝截然不同的是,唐朝政府不开战端而采取了贸易手段——茶叶之路取代了丝绸之路,这个盛产茶叶的帝国开始将茶马互市的开设作为新的外交策略。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茶叶帝国,早在远古时期就有饮茶的习俗,《神农·食经》云:“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到了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将饮茶的习俗赋予了文化内涵,饮茶的风俗开始在中原地区普及。唐人封演编撰的《封氏闻见记》记载:“(饮茶)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可见,中国茶叶输入西域外藩同样始于唐朝,以茶易马的“茶马互市”也始于唐朝。到了军事力量相对羸弱的宋代,为了抵挡来自北方契丹和女真的铁骑入侵,积贫积弱的宋军更是有赖于以茶易马的形式来扩充军备。中原统治者需要战马以求巩固边防,这自然很好理解,可是,为何西域人对于物产丰饶的中原地区唯独钟情茶叶?对此,汉人的解释颇为有趣。《明史·食货志》提供的解释是:“蕃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简言之,中原人士认为,茶叶对于他们而言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因此,茶叶是中原统治者用来“管制”乃至“制裁”他们的杀手锏,断绝了茶叶贸易之路仿佛就等于断了蛮夷的生路。无独有偶,直到鸦片战争时期,帝国的腐朽儒生们依旧持有这种荒诞的观点,甚至就连一些思想较为开化的官僚也对茶叶的保命功效执迷不悟。鸦片战争爆发之前,林则徐颇为乐观地认为英国人不足为惧,外国人必须有茶叶、大黄,只要禁止茶叶、大黄的出口,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致外国人于死地。
    从战前部署的角度而言,林则徐的“抗战良策”显得荒诞不经。但是,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如此天方夜谭的言论。它似乎隐秘地透露出了中英鸦片战争的实质——确切地说,这场战争的全名应为“茶叶——鸦片战争”。有别于和西域外藩人的“茶马交易”,中国和西方人的贸易是在茶叶与鸦片之间展开的。从晚清开始,这个盛产茶叶的老大帝国就陷于无休止的贸易争端和战争阴云之中。
    阿拉伯人长期担任中国茶叶经销商的角色,他们通过丝绸之路获得了中国的茶叶,又陆续将茶叶经威尼斯等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城市推销到欧洲。茶叶初至欧洲,由于售价高昂,饮茶仅仅成为宫廷和贵族奢侈生活中的一部分。17世纪初,独具慧眼的英国东印度公司看准了茶叶贸易的商机,花了整整66年时间,最终取得了与中国人从事茶叶贸易的特许经营权。此后,随着饮茶时尚在新兴资产阶级群体中的广泛流行,东印度公司每年都要从中国进口4000吨茶叶。由于英国并不产中国所需的战马,因此,茶叶贸易只能用白银购买。久而久之,英国和中国的贸易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贸易逆差。英国用于购买中国茶叶的银子日渐稀少,同时,英国的大量白银也都流向了中国。为了筹措白银,也为了扭转不利的贸易关系,东印度公司向中国非法输入鸦片,几乎与此同时,大英帝国在印度与南洋等殖民地加强了种茶业的开发,对于中国的茶叶需求大大减少,终于实现了对华贸易顺差的利好局面。对此,勤政的帝国官僚逐渐意识到了鸦片的危害性,更意识到了贸易逆差导致的白银外流的危害性。在他们与保守官僚针对局势的反复辩论中,犹豫不决的道光皇帝最终颁布上谕实行禁烟。从此,经济学解决不了的问题,终于又一次被交付到了战争的手中,一场顺差与逆差之间的贸易战争演变成了冷兵器对阵船坚炮利的力量悬殊的战争。值得玩味的是,似乎英帝国比中华帝国更深谙对茶叶的物质需求,早于鸦片战争爆发前大半个世纪,发生在北美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就已经让英国人尝到了战争的滋味。或许,也正是在北美战场上的失利,让英国人深刻体会到了茶叶贸易与战争的关系。只不过,他们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清王朝在“茶叶——鸦片战争”中吃尽了苦头
    对于任何帝国而言,攫取异邦珍品的野心向来不存在正义与否的区别,手段也向来是外交和战争并行,并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当外交和贸易畅通无阻的时候,帝国的盛产之物往往给它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当外交和贸易失效的时候,战争就开始了,盛产之物随即成了祸害,希腊的海伦、西域的良马、东印度的鸦片、中国的茶叶、黑非洲的奴隶以及一切可被占有的东西,什么都可以成为发动战争的缘由。强大的占有欲在和平与暴力之间徘徊,没有一个民族是始终热爱和平的,就如同没有一个民族是始终热爱暴力的一样,一切都取决于物质需求和军事实力的博弈,历史悠久的中华帝国也不例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