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书画院学习的学生问老师:“学习书法要用多长的时间?”老师回答:“学画要用十年,学书法要用三十年。”这个曰答可能过于笼统,在书画学习时间量的表述上也有所偏颇,因为各人的天赋和悟性不一,用功程度也不同,其学习效果就不可能等同。但不管其准确性如何,这个回答要说明的用意是十分明显的,就是:书法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的、日积月累的修为过程。 确实,书法是一门“未有终极”的修为学问。单从书法的技能层面而言,上下几千年形成的篆、隶、真、行、草的传统经典碑帖,就够一个人揣摩浏览一辈子了。倘若要学宗一家,兼及多体,在笔法、章法、墨法上心摹手追,墨守迹象,逐迹究源,那要耗费掉多少精力和时间,更遑论发展创新、自构一体了。况且,技能层面对于书法家而言,只是表层的起码要求。书家之修养、学识、性格、经历等深层个性化的元素,又是在各自人生修为的不懈追求中获得,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构成书法作品各具特质的风格特色。 书法讲求技法,但它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表达又不仅仅取决于技法,而是受到民族历史形成的文化精神、哲学思想的浸润和制约。在我们传统的书法理论中,更习惯把写字与做人结合起来。字写得如何,是人内在修养的一种外在表达。当年唐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日:“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段答问,成了学书与立品关系的精练表述,揭示了书法深邃的精神内涵。 古人还常以书法谈修养,认真写字可以静心,因其敛气收心,屏神凝意;可以养生,因其规范举止,行而有道;可以忘忧,因其涤除杂念,坦荡襟怀。故有楷书宜正心,行书宜养神,草书宜怡情之说:楷者,循规有矩,颐和方正,习练久之则心意虔静,可谓正心。行者,参蓄万物,行云流水,常习则神明气爽,足以养神。草者,意飞笔喧,潇洒不羁,意胜于行,此乃怡情。 书法在其不断演进的过程中,融会了历代贤哲的广博智慧和东方文化的精神内涵,其修为的内在性,讲究中正平和、天人合一的文化魅力,很适合东方人心性的表达。这或许能够成为解释在当前手写功能已失去实用价值的情况下,为什么仍然有那么多人喜欢书法的理由。这正是:点画横斜学问深,笔痕线道能传神。品韵高古功于外,书法修为墨磨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