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常识 > 入门概说 >

道家关于生态文明的智慧

http://www.newdu.com 2017-12-16 未知 佚名 参加讨论


    作者:罗安宪,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

    
    道家之基本理论,虽非直接针对于生态以及生态文明而发、而论、而议,但以今人之立场来看,道家实有关于生态及生态文明的理论。道家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智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道生物,万物平等的生态观念;二、法地、法天、法道,利而不害的生态伦理;三、知常、知止、知足,为而不争的人生态度。
    
一、道生物,万物平等的生态观念

    天下万事万物从何而来,道家认为从道而来。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根、本原。《老子》第二十五章讲: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有一个先于天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东西。它是天地得以产生、得以形成的原始的存在,是先于天地而在的存在,这个存在就是所谓的“道”。道不是一般的存在,更不是具体物的存在,道的基本品性是“大”。这里所谓的“大”,不是大小的“大”,而是无以复加的大,是无限之大,是无以类比的大。这样的大,其实也就是“太”,太就是无以复加。老子之后有了“太极”的概念。“极”本来就是到了极限,到了极处,在“极”之上再加上一个“太”字,那就是极之极了。但道不是太,也不是极,也不是太极,道更在太极之上。庄子就曾说,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太极是可以言说的极限,而道更在太极之上。人们只有领会太极,才可能领会道;人们只有站在太极处,才可以知晓道。而道之上什么都没有,道之先什么都不存在。
    
 道如何演化成为天地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讲: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生一”,一者,太极也。太极分而为阴阳,此即所谓“一生二”;阴阳交互感应而形成既阴既阳的和,由此而有阴、阳、和,此即所谓“二生三”;万物就是由阴、阳、和三者交互感应和合而成的,此即所谓“三生万物”。所以,《淮南子》曰:“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淮南子·天文训》)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而成的,人也是万物中的一物,这是道家关于宇宙演化的基本观点。
    
       既然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所以物与物之间本无高低贵贱的差分。庄子即明确表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庄子·秋水》)物是物,人也是物,人只是天下万物中的一物。既是物,人并不比其他任何物更为高贵。庄子说:“万物一齐”。(同上)从道家的观点看,万物天然齐一,万物天然平等,每一物有每一物存在的意义,每一物有每一物存在的价值,任何一物并非因为有利于他物或有利于人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列子·说符》记曰: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噆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天地万物,与人并生,非相为而生之。人因为生存,取可食之物而食之,取可用之物而用之,但可食之物、可用之物并非为人而生,且如蚊蚋啮人肌肤,吸人血汗,不可谓人为蚊蚋而生一样。
    

    人可以利用天下之物,但人不可以任意残害天下之物,人不能认为任意利用天下之物为理所当然,更不可认为天下之物本来就是供人使用的。因为人只是天下万物中之一物,没有什么力量授予人任意役使天下他物的权力,人没有得到这样的授权,任何事物、任何机构也没有给人颁布这样的授权。人只是天下万物中之一物,不仅不是天下的主人,不是天下万物的主人,甚至也不是天下的管家,不是天下万物的管家。人在对待他物(包括资源和环境)的态度上,应当心存敬畏,应当心存忌惮。人与天下万物的关系不是统治与被统治、奴役与被奴役、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兄弟般亲善、友爱、和谐相处的关系。
    如果说,人在天下万物之中能力最强,而能力最强却不能成为役使他物的理由,能力最强者更应当为天下和谐、和平做出最大的贡献,并因此而承担最大的责任。但不容否认的事实却是:人类并没有真正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而是为这个世界带来了深重而巨大的破坏以至于灾难。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水质污染、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等,人类为这个世界带来的灾难还少吗?
    
    不仅如此,工业化更加剧了人与他物之间的紧张关系。牛不再被当作牛,而是被当作牛肉或牛奶的承载者而被制造出来的;鸡不再被当作鸡,而是被当作鸡肉或鸡蛋的承载者而被制造出来的。一头牛从出生到被宰杀,从来没有见过蓝天。牠们一个挤着一个,没有转身的余地,在不见天日的牛棚里为牛场主生长牛肉,牠们唯一的使命就是为牛场主生长更多更好的牛肉。奶牛的生长环境与状态并不比肉牛的生长环境与状态更好。肉牛的使命是长肉,奶牛的使命是产奶。在奶牛场里,奶牛由于没有空间做充足的运动,已经不能站立,而必须依靠吊带把牠们吊起来。这样的牛还是牛吗?确实,在养牛场主的心目中,不管是肉牛还是奶牛,牠们只是产肉或产奶的机器,牠们根本就不是牛,牠们从来也没有被当作牛看待。人有人道,牛有没有牛道?如此对待牛,是不是太不牛道了。人不能正确地对待牛,不能友善地对待其他生物,不仅没有尽到自己应有的责任,也因此而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人类自己。只有当人把牛真正当成牛,对牛尽牛道,对一切生命心存敬畏,充分认识生命的神奇与伟大,人类才有可能找到自己在宇宙间的正确位置。佛教戒学第一戒即是“不杀生”,其深层根源正在这里。人只是自然界的普通的一物,人类没有凌驾他物之上、欺凌他物的权利。
    
       人类曾经不无自负地说:“人是世界上最高贵的动物”、“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会说话的动物”、“人是制造并使用工具的动物”、“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是符号的动物”,但是不容否认的是:“人是最为残忍的动物”、“人是制造垃圾的动物”。人真的是最为残忍的动物,人真的为这个世界制造了太多的垃圾,人真的为这个世界带来了太多的灾难,这是人类全体应当深刻反省的。
     确实,人在世界上能力最强。但是,能力最强不能成为役使他物、破坏世界的理由,相反,能力最强因此而应当承担更大的责任,并且,人类也应当为自己所制造的垃圾、所制造的破坏承担应有的责任。地球生物共同体应当通过一项宣言,对人类的行为做出谴责,并要求人类做出应有的补偿。这是当今人类所应当具有的意识,也是从道家思想中所开发出来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才可能维持、维护天下长久的和谐与和平。其实,庄子所向往的正是这样一种人与万物和谐共处的和平景象:
     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庄子·马蹄》)
     万物群生,禽兽成群,人与禽兽同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天地万物皆由道而化生,“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与他物天然和平共处,自然界本来是如此和谐而和睦的,只是由于人类过分使用暴力,方才破坏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和睦。
    

    
    人类不是要对人类自己说:“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让我们来爱护自己的家园,为了我们的子孙,而爱护我们的家园。”应当从道家思想中开发出一种意识:人只是万物中的一物,人对待他物应当心存敬畏、心存忌惮,人类不只是为了人类自身着想,而是要为天下万物的和谐与和睦着想,而是要为自然界的和谐与和平承担最大的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