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网 今天,著名国学大师傅佩荣先生将在中山学院举办 《易经》讲座。昨天下午,在中山日报报业集团,傅佩荣先生接受了本地多家媒体的联合采访,就我国国学的发展、研究、普及,以及在解决当前社会诸多热点问题方面的作用,傅佩荣先生都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以下是根据傅佩荣先生和记者的谈话整理,未经他本人审阅。 傅佩荣,祖籍上海。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得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和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是凤凰卫视《国学天空》的嘉宾主持及山东卫视《新杏坛》首席主讲专家。2008年被浙江大学聘为讲座教授。 儒家思想能够树立人们的敬畏之心 当前中国社会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贪官的"前腐后继"、一些企业主的唯利是图,还有少数人置基本的家庭伦理于不顾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源,发现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这些人心中缺乏一种敬畏之心,他们内心对法律、对道德、对舆论等等都毫不在乎,所以能够为所欲为,结果是害人害己。 傅佩荣认为,其实,国学在重塑人的敬畏之心方面也是有作用的。儒家思想对于现代人可提供四个字:对自己要"束",即约束;一个人的修养是从自我约束开始的。对别人要"恕",即宽恕,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物质要"俭",即节俭,放在当前的环保思潮中,这一点尤其重要。最后一个就是对神明要"敬",即敬畏。 有一种说法是中国文化中没有宗教信仰,实际上,古人斋戒只有一个目的叫做祭祀,祭祀是一种标准的宗教行为。孔子最谨慎的是斋戒,斋戒是为了祭祀,有人说孔子没有宗教信仰。因为他"敬鬼神而远之",但孔子公开推崇大禹,其第一件事就是非饮食而孝于鬼神,说的是大禹自己吃住非常简陋,但是孝鬼神,鬼神代表祖先,孝顺这个字只能用于父母和鬼神。 中国人拜祭祖先的传统或许应该恢复,在家里放置祖先的牌位,定时进行拜祭,这种仪式能够让人树立光宗耀祖的观念,而通过文化的熏陶,能够达到人人们意识到,真正的光宗耀祖不是你挣了多少钱,或者考试考了第一名,而是你做了好人、做了好事。这样一种意识在邻里乡亲之间流传,回过头来必然会对一个人的行为有所约束,使他产生某种敬畏。 国学热忌讳过度功利化 这几年内地兴起了一股所谓的“国学热”,这是天时、地利、人和各种条件的配合。 傅佩荣认为,天时就是国内目前经济繁荣,经济繁荣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国家,接下来国人自然就会问自己有什么样足以建立自信的传统,所以说对传统的国学重新重视是合理的。加上在文革中曾经出现过文化断层,人们更希望知道两千多年以来我们的祖先靠什么活在天地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观念、怎样的人生理想。就地利来说,事实上周边各国如韩国、日本,他们一直都在维系也在传扬儒家思想,韩剧为什么吸引人,就是因为能够把儒家的文化放在他们的戏剧里面,很多人看的时候觉得很亲切。日本更不要说了,日本皇室有一个爱子取名叫敬宫,当时取名的时候就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小女孩就叫爱之,叫敬宫。人和就是少数几位,像易中天、于丹他们,不能否认他们一流的表达让大家对传统文化中的如《三国》、《庄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好事。 但是,我们不能只停在这个阶段,至少还有两步要走,第一步是深入了解到底国学说什么。我们要深入经典,要学孔孟老庄的原著,而不能满足于其他流行人物的解读。第二步就是要跟生活结合,这些经典对于活在21世纪的我们有些什么用。事实上,国学可以帮助我跟别人相处,和他人建立起稳定的关系。一个人在社会上追求事业成就,一定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使人感觉到有特殊的价值,如果能够做到这样的话才是国学热真正的目的所在。 当然,国学热中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过度的功利化和实用化,最终给人一种庸俗的不好印象。这当中有市场需求的问题,如所谓的“国学管理培训班”,这不是国学研究发展的主流。但同时,对于那些热衷于此的企业家,也应该给他们一句忠告:要想管理好别人,首先就要管理好自己,应该从国学经典里面吸取精神营养,修炼自己。 《三字经》的头六个字错了 最近有一部电视剧叫做《东方朔》,说的是汉武帝时代东方朔的故事。故事结尾处,东方朔的一个朋友领着一帮孩子在茅草屋里读《三字经》。闹了一个不小的笑话。《三字经》成书于元代,居然汉武帝时代就成为学生教材了。这也说明现在国人的国学素养程度。照这样下去,说不定有一天我们会看到孔夫子是念毛泽东著作成长的。 傅佩荣在接受采访时提出,三字经的开头六个字“人之初,性本善”是不对的,这根本不是儒家真正的理念,如果真是性本善的话,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恶的现象。美国有个调查,调查的问题是如果可以隐形的话,你要做什么事?美国群众很真实,80%的人选择要去抢银行。 正因为人性有弱点,人性本善是不真实的,实际上,儒家的思想是认为人性向善。在孟子那里,善和不善都指人的行动,而不是人的本质,人性若有本质的话,应该是一种向善的力量。孟子说,圣人并非没有缺点,而是因为他们把缺点当成缺点,然后去改正。人有了过错没关系,只要有向善的力量,努力去改正就行。而儒家文化能够让人发现内心有一种善的力量,由内而发,化被动为主动去做善事。 儿童应背儒家经典,中年后方可学道家 照司马谈的说法,古代思想有儒道墨法名阴阳六家,后四家作为哲学来说系统并不完备,所以将来引人注目的一定是儒家和道家。但儒道也是有区别的,孔孟强调天,老庄强调道;儒家掌握教育的资源,而道家偏向个体的自由跟觉悟。 所以,要想学习国学,小孩子应该背儒家的经典,因为儒家的经典从正面告诉人该怎么做,所以就老老实实地该怎么跟人相处、怎么孝顺。而学道家者必须是成熟的个体,小孩子最好不要学道家,小孩子学《老子》完全是莫名其妙,小孩子读“道可道非常道”,不疯了嘛。 儒家讲究尊重传统、重视教育、关怀社会,但是这样一来到了三四十岁就出现困难,为什么?做了半天没效果,做了半天甚至觉得不公平,善恶没有道义,好人出不了头、坏人得意,这个时候需要道家。道家的智慧用一句话说,就是从整体来看每样东西,从整体来看的时候就没有成败得失的问题,比如我现在委屈,但总体来看就没有委屈了,少年不得志还可望大器晚成,大器晚成就出于老子。像这样关键的问题学道家之后马上心胸开阔。 人一定要有两种方面的修养才能够稳定,将来国学的趋势我们还是要区分一下,所有人都要学儒家,但是只有年纪到一定时候、生命体验到一定阶段才适合学道家,看不懂庄子的真正思想是正常的,看懂了也不见得好,反而可能有危险。 《易经》教你掌握人生的主动权 《易经》是十三经中最早的一部,在文字发明前的伏羲时代就有了八卦。后来,周文王被囚羑里,对《易经》中的卦词增加了解说,其内容大多取材于当时的政治、民生、气候、地理。后来,孔子及学生,以及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等人不断地充实完善,才成了今天我们见到的《易经》。 《易经》分两个部分,其一是义理,《易经》的“义理”告诉我们,宇宙万物一直在变化之中,充满无限的活力与生机,人类应该努力提升道德价值,以行善为主轴,搭配求真与审美的目标,使人生趋于完美的境地。其二是象数,也就是占卦。这并不是迷信,它是通过占卦向你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不要产生思维与抉择的盲点。 总的说来,易经在四方面展现了圣人之道:用在言语方面的人,会推崇它的言词;用在行动方面的人,会推崇它的变化;用在制造器物的人,会推崇它的图象;用在卜筮方面的人,会推崇它的占验。因此,人生的正途在于:培养德行、增强能力,以及启发智慧。把握这三点,人生的主动权操之于己,生命也将变得更充实也更有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