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宫廷傩礼有四种形式:①除夕堂赠大傩,唐初用此制而不用隋代傩制;②显庆傩制,唐高宗开始依隋代傩制,只对人物、程序等作了些调整。尤其是增设了祭告太阴之神(月神)一节,使古傩最终脱离了原始状态,第一次进入礼拜神仙的阶段;③开元傩制,是唐代最完整的礼制。但实际上很少照章办事,大多以娱乐为主要目的。事先在太常寺预演(阅傩)时,百姓都可以进去观看,成为官民同乐的一个文化节日;④晚唐傩制更走向乐舞化,主角从蒙熊皮变成穿熊皮大衣,更华贵了,并且戴上了木面具。假面侲子达到500名之多,不再唱“十二兽吃鬼歌”,而是“呼(十二)神名”。有了大型的乐队和50 人的大合唱,狮子舞也第一次进入宫廷傩礼表演。 在这四种傩制中,唐初的堂赠大傩最为严肃。堂赠,本是周代的“男巫冬堂赠”,是季冬晦日(除夕)大傩之外的一种驱邪仪式,与宫廷其他祓禳杂祀有相似的辟邪功用。堂赠的“赠”是“送”的意思,即在堂屋里把不祥和噩梦送走。很客气,很礼貌,其礼意与大傩驱疫的“驱”大不相同。少数民族出身的李渊及其子李世民(618~649年在位)学汉制,却并未弄清汉礼本意。把大傩改为堂赠,有点文不对题,但基本意图却大致相似。堂中舞侲子,以礼送不祥,这是历史上的例外。 后晋刘昫《旧唐书》所记载这种“武德、贞观之制”,比周代“男巫冬堂赠”稍微复杂一点:①堂赠本来是在季冬(阴历十二月)之内,依占卜制定的日期举行,不在除夕日。堂赠大傩也在季冬之晦(除夕)举行;②人员分侲子和鼓角两组。侲子组由七品下的太卜署令带领驱傩,不用方相氏,而是由男巫担任主角。这是堂赠大傩的主体,也是一支歌舞队,他们在仪式中又舞又唱地赶鬼。太卜署令下面还有丞二人(从八品下)、卜正、博士各二人(从九品下)。他们除了负责龟、兆、易、式四种卜筮为祭祀活动服务,除日为侲子参加堂赠大傩服务。鼓吹组。由从七品下的鼓吹署令率领,以鼓、角为侲子歌队伴奏;③男巫从正殿大堂开始,按事先占卜确定的方向和路程礼送鬼疫出宮,占卜要求送多远就送多远。④唐初堂赠大傩的仪式末尾,要在宫门和城四门各磔一雄鸡,这比以往朝代大为节约了。 中国网2003年10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