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雍和宫“跳布札”俗名“打鬼”,每年农历元月二十九日演出,三十日“绕寺”。《燕京岁时记》说:“打鬼本西域佛法,并非怪异,是古者九门观傩之遗风,亦所以拔除不祥也。” “跳布札”源出于西藏藏族的大型宗教舞蹈“羌姆”。公元八世纪吐蕃国王赤松德赞从印度请来佛教密宗大师莲花生,他将佛教的金刚舞与西藏苯教(巫教)拟兽面具舞和土风舞融合而成早期的“羌姆”,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羌姆形成了一个神舞体系。13世纪以后,随着元朝的倔起,羌姆伴同藏传佛教从青藏高原传到内蒙古和辽宁西部地区,称为“查玛”。 雍和宫是目前全国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喇嘛寺院之一,始建于康熙33年,原为四子雍正的王府。该寺的跳布札在继承西藏羌姆、内蒙古查玛的基础上,根据北京地区汉族信仰佛教、道教神灵习俗加以丰富,最终形成一部独具特色的大型宗教舞剧。它的演出程序和内容是:“跳白鬼”、“跳黑鬼”、“跳螺神”、“跳蝶神”、“跳精灵”、“跳星宿”、“跳天王”、“跳护法神”,接着是“围歼”。一名喇嘛扮演梅花鹿出场。他是魔王的化身,众神以舞蹈组成阵势,对它包围、攻击。它突然从阵隙中跑出,穿入天王殿中。接着是“跳白度母”,她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经过一段舞蹈之后,从天王殿中跳出她的12个幻身,都穿白缎饰金五彩绣花袍、绣花披肩。这表示观世音菩萨施展法力,用12个幻身与魔王战斗。但梅花鹿又溜掉了。继而是“跳绿度母”,这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幻化的人数和服装与白度母一样,只是底色由白色改为绿色。梅花鹿又出现了。白、绿度母及其幻身都参加战斗,梅花鹿又溜掉了。最后是“跳弥勒”。一个大弥勒身穿黄缎花僧袍,黄缎披肩,头戴笑嘻嘻的大头和尚面具。其余6名小弥勒随上。梅花鹿出现了,这时众神一齐围攻,鼓乐齐鸣,最终将梅花鹿缚住。 在场的诸神灵和喇嘛齐声诵经。两个黄衣喇嘛从天王殿中抬出用高梁秸和纸扎成的长三角锥架,架中捆着用面捏成的裸体鬼俑,他便是魔王的原形。1名金刚神从大弥勒手中接过一把月牙形斧刀,手起刀落,将鬼俑头砍下。 在胜利欢腾的鼓乐声中,两名黄衣喇嘛从法轮殿中抬出众神灵和所有喇嘛、乐队,将鬼俑送出昭泰门,用火把三角架和鬼俑烧毁,表示彻底消灭了魔王,天下太平,永呈吉样。 第二天早晨,“绕寺”,又叫 “转寺”。喇嘛们依然是昨天的装扮,排成一队,以仪仗队、乐队为前导,出雍和宫东牌楼门北行,绕寺一周,从西门进入宫中,这表示将残留在宫外的一切鬼蜮全部驱逐。 近年来,雍和宫恢复了“跳布札”的演出,但有较大的压缩、删减,原有风韵已失,应尽快恢复原貌,才能满足中外游客的审美需要。 中国网2003年9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