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甘南大草原是我国藏区几大美景之一。这里山清水美,民风淳朴,民族艺术底蕴深厚,甘肃文化气息浓郁,其中甘南藏戏可谓独树一帜。甘南藏戏藏语称“南木特”、即“传记”之意。又因在拉卜楞寺首次演出,故又称“拉卜楞藏戏”。甘南藏戏诞生于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从藏族民间舞蹈、民歌、僧歌演变而来的。藏戏在甘南普遍流行开来,并传至四川的甘孜、阿坝一带以及青海黄南自治州等方言区。 甘南藏戏的形成 甘南藏戏正式形成是1946年,它的出现同嘉木样五世活佛有关。嘉木样五世丹贝坚赞聪明好学,很有文化修养。他21岁赴拉萨学法讲经期间,多次观看藏戏并有所研究。三年后,他返回甘南拉卜楞寺,向朗仓活佛讲述了西藏藏戏情况,同时将编写剧本和导演任务交给了朗仓。 朗仓活佛学识渊博,曾在北京居住近20年,常与京剧艺术家梅兰芳交往,对京剧比较熟悉,因此他的编剧和导演不是藏戏的全盘照搬,而是根据甘南藏区实际情况,参照京剧表演加以改革创造,先后写出《松赞干布》、《冉玛拉》等剧本并进行了排演。1946年冬,甘南藏戏在嘉木样宫殿的大院里由嘉木样五世主持,首场演出了《松赞干布》,朗仓活佛亲自扮演戏中唐太宗的脚色。演出时,成千上万的藏族群众、喇嘛蜂拥观看,盛况空前。 甘南藏戏的艺术特点 说唱形式:甘南藏戏的演唱系说唱形式。一般采用“连珠韵白”加诵唱,有些剧目还有念诵加“拜歌日”的说唱形式,具有表演细腻,韵白清晰,绘形绘色,唱腔时而高亢爽朗,时而低缓悲凉等特点。其演出色彩、风格、情趣等也与西藏戏有所不同。 故事改编:甘南藏戏的剧目主要以民间故事(如《诺桑王子》)、佛经故事(如《智美更登》)、历史故事(如《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神话故事(如《达巴旦保》、《诺桑王子》)、古典史诗(如《阿达拉姆》、《降魔》、《罗摩衍那》)为原本改编而成,是甘南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民族戏种。 歌舞性与剧情发展的结合:甘南藏戏虽以歌舞性为特点,但歌舞表演往往又同剧情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甘南藏戏在继承和发扬拉卜楞歌舞精华,如歌舞动作中的闪、跳、甩、摆、转、抵、顺等舞姿的同时,十分重视将这些舞姿自然而巧妙地运用到剧中不同性格人物身上,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顺步”,即同一侧的臂和足同时朝着一个方向的动作身段,大量运用到各剧中大臣、仪仗队等人物步法表演中,其速度缓慢,动作文雅,俗称“金刚乌鸦自豪步”。 甘南藏戏已被列为甘肃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甘南州藏族歌舞剧院加挂“甘肃省藏剧团”的揭牌仪式在甘南州合作市举行,这也标志着甘肃省为进一步做好甘南藏戏的传承、保护与发展迈出了一大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