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充国(前137年-前52年),字翁叔,汉朝名臣、名将。生于陇西郡上邽,后移民至青海西宁地区。为人有勇略,熟悉匈奴和氐羌的习性,汉武帝时候,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率领700壮士突出匈奴的重围。被汉武帝拜为中郎,官居车骑将军长史。 赵充国为人沉勇有大略,少年时仰慕将帅而爱学兵法,并且留心边防事务。最初以“良家子”身份参军当骑兵,后因善于骑射调入羽林军(皇宫卫队)中。公元前119年,随着武帝取得了第三次大举征讨匈奴的胜利,即移民七十万口,以加强北方边防。东起朔方,西至今居(今永登县)的地区内,设团官,供给移民牛犁谷种,变牧场为农业区。赵充国就是这一年全家移民令居的。 公元前99年,他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击匈奴,被匈奴团团围困,汉兵几天无食,死伤增多。充国带领壮士百余人突围陷阵,李广利和大兵紧紧跟随,全身受伤二十多处,终于解围而出。广利将这次情况启奏皇帝,皇帝面见充国,亲自看了创伤,叹为勇士,拜中郎,迁车骑将军长史。昭帝时,迁中郎将、水衡都尉。又和匈奴作战,生擒西祁王归来,升为护羌校尉、后将军。公元前74年,因随大将军霍光定策迎立宣帝之功,封为营平侯。 赵充国之所以能名垂青史,在于他做了三个重要的事: 一是抗击匈奴,良好的处理了与周边诸少数民族的关系,给汉朝边疆带来了稳定; 二是与大司马霍光一起废了荒淫靡色的昌邑王刘贺,拥立刘询,尊为宣帝。此一“定册尊立”之功,使赵充国获得了侯爵; 三是赵充国首开屯田戎边之策,不仅对当时守边御敌起了巨大作用,而且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汉之后的不少朝代,乃至现在的新疆建设兵团皆沿用此策。 赵充国的屯田戎边之策是在其晚年征伐羌人时提出的,当时宣帝和诸将并不能理解。赵充国几经周折,宣帝勉强同意了,并拨出一万名士兵在边郡屯田,作为赵充国提议的实验,没想到这一“以农养战”之策,不仅使长期困扰汉朝的羌人问题得到了根本的解决,而且使这片荒地得到了开发,促进了西北之地的经济发展,使民族矛盾趋于缓和,这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多么重要。 赵充国善于治军,爱护士兵。行必有备,止必坚营,战必先谋,稳扎稳打。在平叛战事中,他坚决采取招抚与打击相结合、分化瓦解、集中打击顽固者的方针,能和平解决的,决不诉诸武力。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当时他的主张受到朝廷大臣和宣帝的一致反对,但他无所畏惧,反复上书说明这一方针的正确性和必要性,终于为宣帝和大多数朝臣所接受;其次,他的留兵屯田之策确为深谋远虑之议,不仅在当时具有战略意义,而且对后世亦有深远影响,因此他不仅是一代名将,而且是享有盛誉的军事家。更多地域文化方面的知识,尽在传统文化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