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福建南安县石井村人,明朝末年抗清大将军、东宁王朝的首代君主;本名郑森(闽南语:Tēnn Sim),字明俨、大木,幼名福松,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Koxinga”或“Coxinga”,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郑成功出生于母亲的故乡平户,六岁时为父亲接往福建老家,及长被送往金陵求学。其父郑芝龙,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组织向台湾移民,积极开发台湾岛。后继承发展父业,曾垄断福建和东洋的贸易,凡福建商船出海均需向郑氏纳税,若不交税必遭"倭寇"袭击。又组织福建移民屯田台湾,因此与荷兰人的远东利益冲突(见台湾荷兰统治时期)。 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郑成功考中秀才,又经考试成为南安县二十位“廪膳生”之一。1641年,迎娶福建泉州惠安进士礼部侍郎董飏先侄女。1644年,进入南京国子监深造,拜入江浙名儒钱谦益门下;钱谦益为了勉励郑成功乃替他起“大木”之表字。 1661年(永历十五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将士,分乘几百艘战船,浩浩荡荡从金门出发。永历十六年初,侵略军头目揆一被迫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神圣领土台湾。这场战争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福尔摩沙的经营,开启了明郑政权对台湾的统治。郑成功领导中国军民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这在中国与世界历史上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百废待兴,他动员部属与军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采取措施,扫清荷兰侵略者在岛上遗留下来的殖民地事物和影响。郑成功用中华文化与制度建设台湾,发展经济,岛上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景色。 令人遗憾的是,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四个多月后,于康熙元年(1662)五月初八病逝,但继位的郑经与郑克塽持续统治台湾21年,并在陈永华的规划之下,引进中国明制的宫室、庙宇和各种典章制度,奠定了台湾在日后成为一个以汉民族文化为主的社会,而不仅仅是另一个海外华埠。 郑成功一生,抗清驱荷,以赶走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祖国领土台湾的业绩载入史册,海峡两岸均立像树碑纪念。台湾人民为了缅怀这位开台伟人,建祠奉祀,据统计,全台郑成功神庙共有二百数十座,年节祭奠,长年香火不断。更多地域文化方面的知识,尽在传统文化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