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地域文化 > 吴文化 >

丁丁腔:徐州市重点保护的艺术资源

http://www.newdu.com 2017-12-17 中国传统文化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丁丁腔 始称“太平歌”,是徐州特有的戏曲种类。丁丁腔17世纪后半叶兴起于利国镇一带,后在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广为流传,主要伴奏乐器为月琴,以其声“丁丁冬冬”清脆悦耳,遂以“丁丁腔”名之。丁丁腔唱腔优美、高亢、委婉,犹如山间流水自然流畅,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间气息。”,
    
    丁丁腔溯源
    丁丁腔在初始阶段“拉绫子”摆地摊,又叫两人戏或对子戏,一生一旦,生为“外角”,旦为“里角”,唯旦角也多由男子装扮,脚踩垫子,头戴额饰,腰系裙子,两鬓插花,手持彩扇或罗帕;生角手持扇子,衣着简朴,二人边舞边唱。后因受京剧江苏梆子、柳子、拉魂腔等戏曲艺术的影响,丁丁腔亦发展成为戏剧形式。20世纪40年代始已有丁丁腔剧团,但民间仍多有艺人保留曲艺的地摊形式,传统曲(剧)目有《站花墙》、《梁山伯下山》等。
    丁丁腔的艺术特点
    “丁丁腔”的初级阶段又叫“两人戏”、“对子戏”,即一生一旦对唱,以唱为主,道白采用方言,唱词多采用五字句、七字句和十字句,变化灵活。在演出过程中,又受梆子、花鼓戏等剧种的影响,丁丁腔戏剧有“七忙八不忙,九人玩丁腔”之称,音乐唱腔有发腔、扫腔、阴韵、花韵等。唱腔优美缠绵抒情,清新明快,颇具水乡特色。
    “丁丁腔”在交流演出过程中,受梆子、花鼓戏等剧种的影响,增加了唢呐、笙等民间乐器的伴奏,丰富了音乐内涵,并逐渐向戏剧发展。同时,脱离了以叙事为主体的曲艺特色,形成了唱腔优美的“丁丁腔”戏剧。
    丁丁腔的传承
    清朝后期,由于统治者对内残酷剥削,农村贫穷,民不聊生,丁丁腔艺人们大都走散在外,演戏的人逐渐减少。因此,在解放前的三十多年里,几乎没有正式演出过,濒于失传状态。解放后,此剧种在当地逐渐演唱起来,有的还成立了小戏班,重新登上舞台。艺术的传承,主要取决于其在民间的普及程度。然而,由于“丁丁腔”具有非常显著的特色,唱腔“绵软”、节奏较慢,对现在的年轻人不具吸引力,因此学唱的人越来越少。 “丁丁腔”至今仍以业余演出的形式活动,已濒临灭绝。逢年过节或乘凉晚会上,少数人会哼唱几句,但已无人能表演完整的“丁丁腔”剧目,这一古老的剧种正面临“失传”。
    目前,“丁丁腔”已被列入徐州市重点保护的艺术资源。有关戏曲专家认为,保护“丁丁腔”首先要从重新整理剧目着手,在原有剧目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创造出与时代相结合的新剧目。同时组织当地群众传唱,使之成为独具特色的戏曲品牌,再现江苏文化!的风采与地方戏曲的辉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