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剧是壮族戏曲剧种的统称,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富宁、广南一带。壮剧是在壮族民间文学、壮族铜鼓舞等多种歌舞、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清同治光绪年间已有演出。壮剧在发展过程中,有的也曾受到汉族民间艺术和戏曲的影响。 壮剧分类 由于地域环境、方言土语、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及伴奏乐器的差异,壮剧产生了广西的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又称壮师剧)以及云南的富宁壮剧、广南壮剧等分支。其中广西北路壮剧流行于使用壮语北部方言的地区,以马骨胡、葫芦胡、月琴等为伴奏乐器,唱腔主要包括正调、平调、卜牙调、毛茶调、骂板、恨板、哭调、哀调等,部分角色有特定唱腔,剧目有《卜牙》、《文龙与肖尼》、《刘二打番鬼》等;广西南路壮剧包括壮族提线木偶戏和马隘壮戏,流行于使用壮语南部方言的地区,以清胡、厚胡、小三弦等为伴奏乐器,唱腔主要包括平板、叹调、采花、喜调、快喜调、高腔、哭调、寒调、诗调等,行腔时采用帮腔形式,剧目有《宝葫芦》、《百鸟衣》等;壮族师公戏脱胎于壮族民间师公教的祭祀娱神歌舞,流传于广西河池、柳州、百色等地,另有特点。 壮剧的艺术特色 壮剧的打击乐队一般为四人建制,乐器有板鼓、木鱼、座鼓、蜂鼓、小鼓、大顶钹、星锣、高边锣等打击乐器。其中以蜂鼓最有特色,音色沉厚,音响如瓮瓮声。壮剧的伴奏音乐,采用多声部的手法,各种乐器定弦不同,在旋律上形成多种的和声关系,演奏起来饶有情趣。 壮剧的唱词、道白用壮族的方言土语,富有民族特点。其慢板中的咏叹调,中板中的喜调、采花调、高调、快板中的高腔、快喜调、快采花,散板中的哭调、寒调、诗调、扫板等全都来自壮族人所熟悉的民歌曲调;主要唱腔的唱词都保持了壮族传统民歌的特有韵律结构:押腰脚韵形式,这在我国戏曲中是独具一格的。 南北路壮剧唱腔的特点之一是几乎曲曲都有衬词、衬句。他们同唱腔结合时多用于曲头衬腔、连接衬腔和曲尾衬腔,起着提示情绪、承前启后、烘托气氛、加强语感的作用;南北路壮剧的表演也都有特色。在南路壮剧的表演中,角色也有分工:花脸分大小花脸,小生有文生、武生,旦角有正旦、武旦、老旦。 壮剧植根于民族生活土壤之中,是壮族人民创造的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剧种,是东南亚地区的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壮剧受到多元文化和强势文化的冲击,生存出现危机。青年一代追求时尚,视壮剧为土俗,欣赏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锐减。因此,及时对壮剧进行抢救和保护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2006年5月20日,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