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济南的朋友都知道,在泉城路芙蓉街南口有一组“老残听书”的铜像,再现的是清末《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鄂在名湖居听书的情景。看到这尊铜像,很多老济南人眼前都会浮现出当年黑妞白妞那惟妙惟肖的精彩表演以及济南红红火火的唱山东大鼓的热闹景象。 山东大鼓被称之为北方大鼓的鼻祖,是中国北方地区现存最早的汉族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相传形成于明代末期,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山东大鼓主要流传于以山东省菏泽为中心的广大鲁、苏、豫地区,原称犁铧大鼓, 因其伴奏乐器为犁铧碎片而得名。自《老残游记》之后,始谐音美其称为“梨花大鼓”。20世纪后期以来,山东大鼓逐渐趋于衰落,现在仅有少数演员还能演出,亟待扶持保护。 山东大鼓的表演方式 山东大鼓的表演方式为一人演唱或二人对唱,演员左手敲犁铧片,也叫月牙板,犁铧片后改为两枚铁片或铜片。右手击矮脚鼓,站立而唱。有两三弦师操三弦或四弦胡伴奏。唱腔为板腔体。一般分慢板(又称头板)、二板(流水板)、三板、快板等板式。唱词为七字句或十字句。其艺术流派主要有南口、北口两大派。 山东大鼓中的名角 山东大鼓自出现以来,名角不断。清末演唱山东大鼓的著名艺人有郭老占、何老凤、范其凤等。其后,黑妞、白妞、上半截、下半截、盖山东、郭大妮等都享有盛名。20世纪30年代以后,成名的是谢、李、赵、孙“四大玉”等。后来又有杜大桂、鹿巧玲等相继而起。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谢大玉、李大玉、赵大玉、筱艳芳等在上海灌制了“山东大鼓”的唱片,发行大江南北,使其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大曲种。 山东大鼓曲目 山东大鼓的曲目十分丰富,传统曲目有《黑驴段》、《拴娃娃》、《王二姐思夫》等。中篇书有《三全镇》、《金锁镇》、《大破孟州》、《大送嫁》等数十部;短篇的段儿书尤为丰富,其中以《三国》唱段最多,有《东岭关》、《长坂坡》、《河北寻兄》等60余段;其次是《红楼梦》唱段,有《黛玉葬花》、《宝玉探病》等10余段;《水浒》唱段有《李逵夺鱼》、《燕青打擂》等。另外还有许多依据戏曲故事、民间传说故事编写的唱段,总共不下200多段。 山东大鼓历史悠久,音乐唱腔独特,节目蕴藏丰富,地方色彩浓郁,它直接促发了山东快书的形成,并对“乔派”河南坠子和西河大鼓等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具有很高的山东文化价值体现。近些年来,山东政府加强了对传统曲艺形式的保护和开发。2002年8月,济南市曲艺团应香港特区政府的邀请参加“中国戏曲曲艺节”演出活动。青年演员刘娟、赵倩演唱了山东大鼓《战马超》、《大西厢》和《草船借箭》三个段子。失传30多年的山东大鼓又登上了舞台,呈现在人们面前。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东大鼓由此迎来了重放光芒的新机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