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八行,是流行于鄂东一带的一种自娱性的广场艺术,因在灯节期间演唱,故又称为灯戏或灯调。八十八行大约滥觞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盛行于太平天国时期,到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八十八行行业众多,剧目丰富,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八十八行的表演特色与发展 八十八行行业众多,有表现农林牧副渔的,有反映手工业劳动的,有表演经商活动的,有宣扬神话故事的。因行业复杂纷纭,故名八十八行。八十八行剧目丰富,思想内容健康曲调旋律优美,节奏明快;表演朴实自然,风趣幽默。无论是语言、音乐还是表演均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在八十八行的表演中,独唱、合唱此起彼伏,耕田、捕鱼好不热闹,对于当地的居民来说,原本就来自于劳动和生活的语言和表演最能打动他们。而对于从事相应行业的人而言,这既是种集体式的展示,也是对他们每一个人的表彰。 然而,清代末年,政治腐败黑暗,民生凋敝,人民颠沛流离,无心自唱自乐。加上八十八行组织工作浩繁,队伍庞大,人力财力难以应付。特别是半职业和职业的灯戏和花鼓戏班的兴起,几乎取代了八十八行,致使八十八行一度中落。鄂东除新洲外,其他各县基本绝迹。 新洲老粉丝自费挽救“八十八行”民歌 在新洲,八十八行曾无人不知,盛极一时。但如今,这项源于民间的传统艺术已在当地悄然失踪了40多年。今年8月起,新洲李集居民李孚喜开始四处奔波,搜集整理八十八行的词曲,并组织起表演队伍,试图重现这一消失多年的民间艺术。 李孚喜4个月自驾万余公里,实地踏访新洲、黄陂、黄冈等地300余个自然村湾的500余位民间“老艺人”,挖掘濒临失传的新洲民俗文化“八十八行”。他表示,肯定有人会笑他蛮傻,但他认为值,“愿为传承八十八行尽点力”。李孚喜今年62岁,从小喜欢吹拉弹唱,锣鼓笛锁等样样精通。2013年8月他走上收集“八十八行”之路。 李孚喜说,他那一代人是伴随“八十八行”长大的,现在能唱会演的人已越来越少,年轻一代甚至都不知其为何物。4个多月来,李孚喜自驾走访新洲李集、旧街、凤凰等十余街镇以及黄陂甘棠、黄冈红安等地收集八十八行词曲。他表示,“最难的是找人,会演唱的基本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很多都已不在。”同时,4个多月下来,李孚喜整理出113首八十八行脚本,字数累计10万字。据悉,新洲有关部门将整理出版李孚喜挖掘的八十八行脚本。 新洲八十八行的存在,不仅为湖北文化保留了一个民间演唱的艺术品种,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研究和探讨八十八行与楚剧的关系及楚剧的源流沿革,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和可靠的佐证。新洲县文化馆挖掘、整理近百个脚本并撰写了《八十八行初探》、《八十八行与楚剧》等论文,为探索八十八的艺术规律,为楚剧回归民间作了大量的工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