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衣冠服饰常常能透露一个人的社会身份,特别是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等级之分在服饰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以穿衣戴帽“标识”身份的做法,起到了维护统治秩序的作用,客观上也增加了中国服饰的多样性。而一说起中国的古代官服,人们不禁会想到头戴乌纱帽、身穿圆领袍的九品芝麻官:帽翅左右翘动像两个铜钱儿,腰间一条玉带,脚蹬白底黑靴。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个乌纱帽的起源、形式等相关知识。 乌纱帽为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后来也用来比喻官位。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乌纱帽按照官阶在材质和式样上是有区别的。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今天舞台上的传统戏剧,尤其是京剧,演员们穿的多是明装。通过看戏,我们可以见到明朝官员们戴乌纱帽的样子。 乌纱帽的由来 据悉,乌纱帽的前身是古代男子裹头发用的幞头。在北宋初年,有人将幞头改装为一种纱帽,很得皇帝的赏识,因此便规定朝中官员都要戴这种纱帽,连皇帝自己都不例外。这种纱帽两旁各有一根细长翅,由于翅有一尺多长,所以走起路来便会上下颤动。为了保护帽翅以免抖落,官员们都养成了小心翼翼走路的习惯。到了明朝,官员们仍沿袭宋制戴纱帽,但皇帝已不再戴了。在明世宗时,人们开始将纱帽称之为乌纱帽,同时其双翅也作了一些变动:不但翅的长度缩短了,而且其宽窄也不相同;官阶越大,纱帽的双翅越窄,反之亦然。其形状和后世戏台上的乌纱帽基本一样。 清初顺治帝入关时,由于收留了许多明代降臣,因此不少地方的官员仍是穿明代朝服、戴明代乌纱帽。等到清室统治巩固,才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改为红缨帽。但人们仍习惯使用乌纱帽一词,久而久之,乌纱帽便成为官位的代称了。 乌纱帽的制作种类 乌纱帽起初是用藤编织,以草茎为里,纱为表,再涂上漆。后来官员用乌纱帽时,由于纱经过涂漆后坚固而又轻便,于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纱帽上“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帽子两侧伸出两只帽翅,这两只帽翅从宋初开始逐渐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员们上朝站班时互相交头接耳。如果交头接耳,两只帽翅相触,很可能会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发现。 最早的纱帽并非全是黑色,晋朝时的高筒纱帽,贵族们是用白纱制作,品职低下的官员才用黑纱。到了明朝,朝廷官员才全部都戴乌纱帽。据史载,洪武三年(1370年),明政府规定:凡文武官员入朝,都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 其实,以乌纱帽为代表的古代中国官员的衣冠服饰十分丰富,各朝均有不同,甚至在同一个朝代也会多次变更。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中,伴随着民族间的相互融合,服饰的样式和穿着习俗也在不断演变中,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令人赏心悦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