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是生活在滇西北横断山脉中的少数民族,由于偏远和早期的相对封闭,时至今日它从建筑,文字,人文地理等诸多民族文化方面给世人乃至世界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作为游牧民族的后裔,狩猎活动也属于日常生活,所以鹰猎在这里以传统,古老的方式流传下来。 鹰猎是人、猎犬、猎鹰三者结合的狩猎活动,鹰猎人以充沛的精力和体能加之丰富的经验驾驭着猎犬和猎鹰,猎犬贯穿着整个鹰猎活,往往很多人是有了一条优秀的猎犬而热衷于鹰猎。总的来说,纳西族的鹰猎活动可分为捕鹰、驯鹰、鹰猎、放飞4个部分。 鹰属于迁徙鸟类,每年秋季,产于北方的鹰向南方迁徙,途经丽江的玉龙雪山、老君山等几座大山,山民们便上山捕鹰。凌晨三四点钟捕鹰人就要出发,摸黑爬山来到早先布网的地方,把鸽子拴在竹竿一端,竹竿中间固定一个支点做成杠杆,另一端系一根绳子放于预先搭好的草窝棚中,人藏在其中静静等候。天亮后,捕鹰人透过窝棚静观天空,若有鹰飞临上空就拉动绳子让鸽子扑腾起来吸引它们的注意,鹰飞下捕食时就可收网了。 驯鹰的最后一步是在鹰进食的时辰将鹰带到空阔的地带,解开脚扣,让鹰自由飞翔,然后举起平时架鹰喂食的一只手臂,喊着口令,让鹰飞回手臂吃食。训练开始是在人少的地方,然后是在人多的地方,直到在任何地方只要鹰听见口令,就飞回主人手臂上才算大功告成。 驯鹰完成后,纳西鹰猎人便可上山“鹰猎”了,当地俗称“放鹰”。在纳西话中,鹰猎音译为“吾克可克”,就是“放鹰放狗”的意思。纳西族所特有的狩猎方式就是带鹰带狗,用“撵山”(驱赶)的方式,捕猎野物。整个秋冬季节,李实和鹰友们每周都会出去鹰猎,有时甚至一周几次。不过,每次都要换山头,这是老祖宗传下的规矩,不能涸泽而渔。 据了解,中国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了鹰猎活动,被国外鹰猎爱好者公认为是世界鹰猎的发祥地。目前在我国的东北、蒙古等地都保留有传统的捕鹰、驯鹰等鹰猎文化。纳西族鹰猎文化是人类社会留下的遗产,它首先出现于人类文明的启蒙阶段,最早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利用猛禽的食物链关系而完成原始狩猎生产的一个文化符号。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这一质朴的原始活动由原先的人类物质文化活动,逐渐转化成为一种精神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