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无处不在的西山白族调

http://www.newdu.com 2017-12-17 中国传统文化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素有“歌舞之乡”之称的西山乡总面积512平方公里,尽管以贫困而闻名全省,但它却是白族民族文化的宝库。大理地区的传说神话、民族歌舞有很多均源于此,因而,这里又被称为“仙女撒歌的地方”、“民歌之乡”和“神话王国”。西山人视歌舞为自己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茶余饭后、劳作闲暇、婚丧嫁娶、逢年过礼,他们总要用歌舞这—形式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抒发内心中那—些本真的、质朴的情愫,表达对生命的感悟,诠释自己短暂却又热烈奔放的一生。
    
    西山白族调无处不在
    西山人爱唱调子,上至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下至十四五岁情窦初开的少年,唱调子几乎是他们生活中吃唱拉撒睡之外的重要事情。赶马的大哥在山路上放声高唱,收割苦荞的山妹子在山地里火辣辣地应和;牧羊的汉子在山坡上哼着“放羊歌”,外出做生意的人们哀哀地唱着“过山调”。西山调子无处不在且凡事皆可入调,甚至人的—生都可以用调子完整地概括,令人不得不慨叹歌手们敏捷的才思。
    入夜,在月光掩映的山林里,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用调子寻觅自己的心上人。小伙子用充满渴求的歌唱委婉地向姑娘诉说内心的爱慕,姑娘则用对调子的方式不厌其烦地考验着小伙子的痴情。一旦对上了,姑娘便从隐藏的树丛中款款走出来,两颗相互渴慕的心靠在一起,彼此将自己的一生交给对方。在西山,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重大节日,对歌都是—种重要的活动方式。在燃烧的篝火旁,人们痛饮着包谷酒,仰着酡红而兴奋的脸边舞边唱;而—群群少男少女则又钻入丛林之中继续他们古老的歌谣……
    西山白族调的特色
    西山白族调自成体系,从调式上分翠茵茵、活利恩、也利也、花上花、四咬嗯等三十六个韵头,唱起调子要—韵到底,如果对调子时换韵便是输了;而就题材方面来说,涉及爱情婚姻、生产生活、英雄故事、理想追求、战天斗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树木花草、鸟兽虫鱼等内容,可谓无所不包。有些白族调本身便是诗歌中的上乘之作。
    白族调的唱词从文学上来说已经形成了本民族所独有的诗歌格律,通称为"三七一五"体,即每节歌词以三个七字句和一个五字句构成,(大凡白族的韵文都基本遵循这个格律)。明代白族诗人杨黼创作的《词记山花·咏苍洱境》的白语抒情长诗就以这种格律写成,因而又被称作"山花体"。
    西山白族调历史悠久,据《白族文学史》记载,在遥远的石器时代,西山地区便已有调子流传。而西山调之所以能够保留其完整的体系,据推测当是西山交通闭塞,人口极少流动使然。千百年来,西山人民在这块神秘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西山调口耳相传,经久不衰。应当说,西山调已成为西山人生命的一部分,他们用歌唱来诠释自己,也试图用歌唱来认识世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