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学在汉代以后迅速衰微,首先从外部来说,是遭遇到来自儒学的批评(如孟子辟杨墨,诋为无父无君),汉以后儒学地位越来越高,知识分子视墨学为邪说暴行,因而被冷落。 其次,从内部关系来说,墨家学说不适合秦汉以后的社会生活。秦汉以后的社会是政治上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它所面对的则是分散的农业自然经济,这两者整合得好,社会就进步繁荣。儒学思想适应并有助于这两者的协调。而墨家兼爱思想有打破家族家庭本位之嫌,特别是墨家的组织、游侠作风和辩说特性,都不适应农业文明的大一统的社会,并会被集中的中央政府所禁止。如汉朝就打击游侠。于是墨家文化就逐渐演变成在野的、在社会下层之间流行的思想,在社会上层文化中地位很低。 另外,墨家主张的以兼易别和整齐划一的“尚同”思想,反对多样化,不适社会各阶层表达自己的愿望,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墨家的“尚同”与儒家“和而不同”,与秦汉以后统治者要求的集中都不相同。这也就是荀子所批的“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有齐而无畸,则政令不施。” 再次,从内部原因来说,墨家自身有很多缺陷使它中绝。第一,墨子去世,墨家缺乏德业兼备的领袖,缺乏像孟、荀之于儒家,庄子之于道家那样的大师级人物。第二,墨家组织内部缺乏民主,加上它的苦行主义、自我牺牲,使人难以接受,其理想也很难实现。第三,墨家后世的墨侠集中在秦国,有“拥秦”的嫌疑,在知识分子中名声不好。第四,墨家后学的有的诡辩过于微妙。 最后,秦汉以后,上层文化的主流有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的倾向,致使墨家自然科学思想,尤其是几何学、力学、光学、机械制造原理和技术以及逻辑等没有适宜发展的土壤。 墨家思想虽然在汉以后很少有人研究,但墨家文化在民间社会和传统文化中仍然起着作用。在科学方面,它对魏晋时期的科学家鲁胜、刘徽有重大影响。在道德方面,墨家刻苦耐劳、勤俭节约、兼爱互利思想也为我国劳动人民所继承与发扬,其救世献身精神和意志的磨炼,构成了中华民族对理想人格追求的有机组成部分。墨家重视实践经验、强调践履的作风也影响了清初颜元、李塔学派。墨子思想对我国道教的兴起和农民起义都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您还想了解关于朝代、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其它知识,欢迎登录中国传统文化网。 (责任编辑:admin) |